斬草除根故事

斬草除根是一個成語,原意是指斬草時連草根也除掉,出自《左傳·隱公六年》。後來人們用它比喻把對方根基徹底消滅。

關於這個成語的故事,是關於衛國的公子州吁的。衛莊公去世後,由於國內動亂,公子州吁殺了桓公,自己當上了國君。但他擔心國內的人們不服,就領兵出征,打敗了鄰近的陳、宋、齊、蔡等國,並趁機擴張勢力。後來,鄭國和陳國交好,派使臣給州吁送去一塊名貴的玉璧,以表示臣服。可是州吁的軍隊打了敗仗,又缺少財寶,就向鄭國請求講和。鄭國答應了講和,條件是必須清除國內的亂黨。但是有些人不服新君,便把州吁誘到野外殺了。可是由於州吁剷除了禍患後,對同黨沒有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導致這些人又共同謀反。鄭國派兵把他們擊敗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能留禍根,要防患於未然。在對待亂黨時也要從長計議,不應急於求成。這個成語通常用於形容某人做事心狠手辣,不留後路。

在使用這個成語時需要注意其負面含義,應避免用於形容無意義或無關緊要的場景。

以上就是【斬草除根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