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雅中國傳統節日故事

新雅中國傳統節日故事有很多,下面我將為你列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的傳統故事。

1. 春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源,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時,「拜年」一詞還沒有產生,所以人們見面還是要用吉祥語來拜年。

2. 元宵節: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光列七里」。燈籠成為人們喜慶的象徵。

3. 清明節:介子推之墓

春秋時晉獻公寵信驪姬,聽信讒言欲殺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於龍門山中。晉國為了紀念忠臣申生,每年祭祀時就把當年祭祀用的穀物獻給介子推。後來就把這個「獻春社」的儀式改為寒食節禁火寒食後來成了全國性的紀念活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稱:「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寒食節。即清明前兩天。相傳這是因為春秋時介子推得重祿隱居不仕而燒死的。」由此可見寒食節與清明節慢慢便合併為一了。到了唐朝時已形成全國性的節日。

4. 端午節:屈原投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臣、忠誠正直。他主張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統一祖國遭到強烈反對失去職位。但屈原並未因此而放棄他高尚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卻無能為力心懷悲憤無比憂愁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便投江自殺了。屈原本為楚國人故楚國百姓多憐而哀之也故為其立祠築廟奉為大詩人和愛國者這就是後世的屈原祠也是端午節由來和風俗中最重要的紀念依據和指向。「屈原投江」傳說也就隨著龍舟競渡一起歸入到了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民間傳說體系當中。端午節因此也被譽為「詩人節」。

5. 七夕節:牛郎織女的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流傳最廣最深的是其愛情主題,「愛情主題

以上就是【新雅中國傳統節日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