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故事

明察秋毫,最早出自於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論語·季氏》:「季康子問:'君焉不聞其善?'孔子對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斯足矣。'」後來又用來形容「目光敏銳,任何極細小的問題都不放過。」。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春秋時鄭國的子產。他理政以整潔自勵,在位多年,上與太宰石聘謀治天下,雖小惡也要除,又為臣民樹立楷模,朝無苟且之風。後人形容他在位時,人人都為正直不阿之人,門庭清潔,夜不閉戶,道不拾遺。他死時,家人準備哭喪時發現家徒四壁,非常佩服他的高尚品德。

因此,「明察秋毫」的故事流傳下來,成為讚揚那些目光敏銳、辦事公正、一絲不苟的官員的成語。這個成語也表達了人們對公正、廉潔的政府和社會環境的期望。

以上就是【明察秋毫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