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故事背景
端午故事的背景是端五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本來是上古時代祭龍日期,我國自然疫病流行,祈禱驅邪和禳災等因素形成了這個以驅邪辟惡為主題的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習俗包括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吃「五黃」(即黃魚、黃瓜、鹹蛋黃、雄黃酒、黃鱔)、打午時水等。不同地區的習俗也有一定差異。例如有些地方端午會使用柏樹枝葉搭涼棚纏五色絲線、掛艾草菖蒲和吃五毒餅等。
同時,端午節與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上就是端午故事的背景信息。
以上就是【端午故事背景】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