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故事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來自於一個歷史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領軍趙奢的兒子趙括,讀過很多兵書,談論兵事,過於高談遠論,過於自信。認為天下所有的軍事計策,無論如何奇特和偉大,都可以在他的兵書中尋找得到。他曾經認為,軍事上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從書本中得到解答。

有一次,秦昭襄王發動大軍進攻趙國的長城,他認為長城防禦力弱,應該直接攻打趙國首都邯鄲。他認為邯鄲一旦被攻下,那麼趙國就無法抵禦秦軍的進攻了。然而,這時候邯鄲城內卻因為眾人恐懼秦軍而十分不安。 結果當時在家的平原君(名將領軍平原君的妻子)找到了他兒子——書生出身的平原君,平原君在聽完眾人的話後便決心前往秦國去解圍。他把他書生兒子趙括找來商談營救之事,可是聽完後平原君才驚醒原來他要隨同前往營救,原來他把敵人的能力都小看還試圖試圖阻止。 但是在營救結束回來之前 他們結成了敵對。 他的談話讓平原君認為他只是個空談家,無法擔任大任。

故事中,趙括的「紙上談兵」讓他失去了在戰場上應用知識的能力,也讓人們明白了空談無用,只有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發揮其價值。因此,「紙上談兵」現在常被用於形容空談理論而不注重實踐的人。

以上就是【紙上談兵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