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慚形穢成語故事

「自慚形穢」 這個成語的來源是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戰國時期的孟子。

有一次,孟子的好朋友公孫醜請他談談對於君主的看法。孟子認為君主的作為應該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則,即「君仁莫不親,君義莫不為,君正莫不從」,但是公孫醜認為有些君主雖然名號上是君主的樣子,卻沒有良好的品行,請求孟子對他們加以批評。

孟子認為,對於那些「自慚形穢」的君主,他們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品行不好,而是因為他們缺乏知識和見識,不知道如何去做好一個君主。他認為這樣的君主應該要好好地學習,才能更好地管理國家。

因此,「自慚形穢」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形容自己感到自卑,無法與他人相比。也用於表示某人的能力不足,感到自己無法與他人相提並論。

這則故事後來被編纂進《孟子》一書中,並成為一個經典的成語故事。

以上就是【自慚形穢成語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