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良藥故事

苦口良藥的故事具體如下:

晉朝時期,有一位叫趙敏的醫生,她開的藥方子都很奇特,每服藥都有黃連,其中有一味藥,是用一棵樹的皮包裹著煮出來的。這味藥非常的苦,有很多人都咽不下。病人的親友見趙敏用這樣苦的藥來治療病痛,都很不樂意。病人對這種藥的苦更加敏感。大家把趙敏批評了一頓,就不敢再服趙敏的藥了。 趙敏看到這樣的情景十分心痛,自己花費多年心血研究出的藥,不僅被人當作「苦水」,還要被人冷嘲熱諷,而她這麼多年都沒有被這點辛苦給打倒。 她當機立斷離開了城市來到農村在鄉親們面前訴說了苦口的良藥有利的後果,希望能贏得鄉親們的理解和支持,可惜她的呼籲沒有換來人們的理解和支持,在這樣世態炎涼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懈。 不久村裡的一位郎中給村裡的一名患者病醫治不當而亡。村人為了給這位患者準備後事,決定請城裡名醫前來診斷和料理。名醫看了病狀,開了藥方後就把病人打發走了。當患者家屬去抓藥時,才發現沒有「黃連」這味藥,因為這位名醫在藥方中換成了當歸。面對鄉親們的指責和病人家屬的責備,村民們不知所措。這時趙敏走了出來,她根據自己多年對藥性的研究和對病人的觀察,斷定是那位名醫用藥不當導致的病人死亡。她還提出應該用「黃連」來治這種死症。鄉親們認為趙敏的話有道理,便同意按趙敏開的藥方抓藥。煎好後讓病人服下,沒想到病人的病情居然好轉了。從此以後,鄉親們再也不嘲笑趙敏的「苦水」了。

以上就是苦口良藥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良藥苦口利於病,勸人接受忠言從某種意義上說和勸人服藥有相通之處。忠言逆耳是因為其言之有善、其言之有理,但其表達方式是否合適直接影響到聽者的感受。良藥之所以「苦口」,除了藥物本身的特殊性質外,更多的是因為「良藥」的「苦口」表達方式不合聽者口味所致。因此我們在勸人的時候應該注意表達方式,使對方能夠欣然接受。

以上就是【苦口良藥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