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故事
范雎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兩個:
故事一:
秦昭王為了表彰范雎,特意舉行一次朝會,將相印、國君服賞給他,並親自手扶車前的橫木對范雎說:「先生因此名聞天下,而居仆妾之位,太虧事。」說完就要向范雎拜謝。當時「未有功」,除了用禮物表功之外,「稱臣」與「車前對摺」都是上朝規矩之外的表現形式,極具時代背景和前奏性。然而此時的范雎是一定不肯稱謝為「臣」的。這樣一番波折是因為在朝政得當且深得民心之時稱臣不是「僭越」的。據《荀子·議兵》載,當時的天下已處在秦的壓倒性威勢下,「莫敢自遂,大臣不便也」。且如果真的受賜相印的話,「大抵非公子蔡(雎)之力,其必內有大變。」因在《史記》中有載當時「王之命官受賜者二十餘人」,則可以想見當時的朝儀該是何等的肅穆威嚴了。但是若從後秦昭王背離諾言殺相蔡澤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初若是答應將相印授給范雎,後來卻不兌現,或如郭沫若先生所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不失為上策。但當時范雎之智雖然已經可以謀國了,但還不具備運籌帷幄的韜晦能力,不知權謀術「過猶不及」的微妙之處。他非但未預料到後來秦昭王會殺他滅口,反而一副凜然不可犯的架勢,拒收相印並直斥秦王道:「臣非敢自為變也。以大王之詔令天下,諸不聞行者皆屬以為臣,臣亦不辭也。且大王之入秦也,不惡陵暴此士民,臣故知大王之弗能用也。」意思就是:「我並非想要自變其位,而是以大王的詔令天下為準則,凡是不聞有所作為者皆歸屬於我,我也未加推辭。況且大王當初入秦時,對士人百姓毫不寬容侮辱,所以我知道大王是靠不住的。」
故事二:
范雎入秦後不久就向秦昭王舉薦蔡澤,蔡澤是范雎的老鄉見范雎功成名就自然是要來投奔他的。范雎認為此時秦昭王急於尋訪新的輔政大臣來取代自己的位置,「士人皆矜身以潔處」,各懷私念。若把持薦舉之人如果懷有私心挾此士人為己國謀利則勢必招致禍患,「是故為益者則未嘗敢以自益者求福也」。因而他勸范雎「吾聞士處世也,不友惡人之所好養己為私者。吾聞吏議遂事而廢辱者至眾也,此吾所以距子也。」並以此勸誡蔡澤也勿投靠惡人所親信的人。這個說法是對的但就事情而言還缺乏更為全面的思考與考辨。之後他又一再反對昭王私相交結和用人薦舉,「凡此二者」,都是國之大害不關「廟堂之高」,都是需要防範與制約的奸佞行為。「是以不肖用事傷之,亂莫大焉」。 當時朝廷最根本的禍害不在別處而在秦王所處的中心區域,更直接點出了矛盾癥結所在。「故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者也,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者也」,就因不從忠言所致才釀成了無法挽回的大錯。「今王親而聽臣,則常幸為王願聽命於王矣」。
以上就是范雎的故事,他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謀略家。
以上就是【范雎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