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掦中詩歌

根據公開資料,《葛天氏之樂》的作者不是葛掦,它是先秦時期作品,作者不詳。

全文如下: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在公之閒,欽明尚寬。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倖幸。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眷言顧之,潸焉出涕。

這是一首描述葛天氏樂舞的詩歌。《離騷》說:「昔堯之宴胥兮,蜷兩騣而迄今。」以堯宴賓為歌詩之事看,《毛詩》「葛天氏之樂」似當與此相近。《禮記·樂記》:「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葛天氏是傳說中上古帝王,《列子·湯問》中有「終古以之」一語。這些記載都表明葛天氏樂舞在遠古時期的盛行。《毛詩序》云:「《葛天》,言至治也。」傳說是最初由四人戴著牛毛編成的頭飾跳舞並唱「謳」,經過發展增至八人又增加舞曲,使《鹹池》古樂脫胎換骨而出現了一種新型的、不同於鐘鼎彝器等青銅時代的雅樂而直接承襲於原始歌謠的民間樂舞即由黃髮兒童帶頭而唱出的歌謠作為主要伴舞曲的音樂便是「民神同樂」的最古形式之一。詩篇反映了遠古社會在原始公社制度瓦解後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的生活片段和意識形態的真實面貌,歌頌了當時原始公社制度的繁榮景象以及當時社會制度給人們帶來的「太平盛世」和無憂無慮的安樂生活,揭露了奴隸制社會的種種罪惡。該詩節奏舒緩自由,讀來抑揚頓挫。雖用韻亦不太嚴格,可見其為民間作品的可能性大些。本篇屬二章疊唱形式。而這種反覆歌唱的形式至戰國末期、漢初在民間和文人創作中仍有廣泛的套用,即使用今唱形式視之也未嘗不可。前二章描述耕者歸來有餘樂的風調景物描寫表明詩的寫作目的似在於讓人們更積極地去耕作去生產以便使生產更有成效最後則以想像中的上古盛世來鞭撻現實中的不公不義而表達出詩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此詩的這種主旨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如《楚辭·離騷》中的「樂康之未央」及「歌曰:『先民有之』」等句即受其影響。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建議到詩詞查詢網站查詢或詢問專業詩詞研究人員。

以上就是【葛掦中詩歌】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