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糌粑的故事

糌粑是藏族牧民的傳統主食。相傳很早以前,藏區有很多人因饑荒背井離鄉來到拉薩河谷。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在困窘中當地一位農婦為他們送去救命的青稞面,但在當時荒山野嶺人煙稀少的地方沒有麵粉的加工工具,只能把青稞放在大鍋內炒熟後直接磨碎成面。人們吃著農婦送來的青稞面,覺得這種食物香噴可口,於是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

糌粑的製作方法是將青稞粒炒熟後磨細,並加入少量的酥油和糖,攪拌均勻後呈褐色的細麵條狀,後將其倒入熱奶茶中稍煮,直至光滑即可食用。現在一些手工業者則把原粒青稞去殼後在清水中浸泡,讓它變成發芽青稞後,再加工製作成青稞糌粑。

另外一種故事說的是有一位喇嘛有兩個十分勤勞的兒子。大兒子開墾種地後可吃的是不熟糧食。而小兒子自小糌粑餵鳥養魚放牧放牛為生則以不熟飯吃,彼此形成了鮮明對比。最後,這位喇嘛有意要將這位不會做飯兒孫抱上山頂遠觀天下之人來治理糌粑粥的事件產生了;此時由於沒有了其他人搶食一碗糌粑粥救了他的命的故事而得到了完整表現,成為後來傳承「糌粑救命的來歷」。

藏族同胞認為糌粑是能保證人體健康和預防各種疾病的「長生不老」的食物。而這些都是糌粑的製作方法和傳說故事所反映的藏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以上就是【西藏糌粑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