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葬父故事

賣身葬父,成語,指人窮到極點,變賣家財來埋葬父親。典故是,明朝末年,河南夏邑縣農民蔣氏進城給人看病,醫藥無效,病死在回家途中。老漢沒有兒子,也沒有什麼財產。身上僅有四錢銀子要把死去的老伴埋葬。無奈之下,蔣氏寫了一張「賣身葬父」的榜文。榜文貼出後,還真有人被蔣氏的孝心所感動,主動提出要資助他埋葬父親。埋葬完畢後,資助者提出想讓蔣氏為其看家護院的要求,蔣氏同意了。資助者答應每月給蔣氏工錢,並稱其日後再來贖身。時間一年有餘,資助者也沒有來贖蔣氏。一年後的一天,資助者來了,要為蔣氏的房子安上電燈,說這樣就可以節省時間了。

這個故事被張藝謀拍成電影《活著》,講的是在時代大變動下普通人的生活軌跡和人生感悟。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賣身葬父」彰顯的是人性光輝的一面——愛、感恩和責任感,也是一種淳樸、原始的人間真情。賣身葬父這個典故承載了中國人深深的道德觀念和人生哲學,同時展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和生命韌勁。

以上就是【賣身葬父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