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氣昂的故事

趾高氣昂,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意思是:走路時腳抬得高高的,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這個成語的典故與戰國時期的信陵君有關。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兒子,是當時著名的貴族,他禮賢下士,為人謙和,幫助趙國擊退了秦軍的進攻。趙孝成王對他感激不盡,親自到邯鄲迎接他,並把視作上賓。在信陵君的幫助下,魏國也擊敗了秦軍。

然而,在信陵君的威名遠揚之後,他開始趾高氣昂,自以為天下無敵。後來魏王寵愛一個妃子,想立她為王后,信陵君因此受到冷落。但他並不悔改,在回到府中後更變本加厲,甚至常常在別人面前大聲唱歌跳舞、拍手大笑。這個舉動被門客恥笑,但他們轉而相互模仿起來,這就是趾高氣昂的出處。

信陵君因為信陵的繁華和他人對他威名的誇讚而趾高氣昂,忘乎所以。後來魏王疏遠了他,他就開始放縱自己,變得驕傲自滿、得意忘形了。這個故事也反映了當時門客們對主人權勢的崇拜和羨慕。

以上就是【趾高氣昂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