鎩羽而歸成語故事由來

鎩羽而歸是一個成語,比喻失敗後恢復了力量。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當時,齊國有一個名叫馮驩的游士,他常常依附於一些貴族之家,卻一直未能得到重用。後來,他來到一個名叫孟嘗君的貴族門下做門客,希望能夠得到更好的待遇。然而,孟嘗君並沒有給予他足夠的重視。

馮驩感到非常失望和憤怒,於是決定離開孟嘗君的門下。在離開之前,他提出要一塊田地作為自己的生活來源。孟嘗君答應了他的要求,並賜給他一塊土地。然而,馮驩並沒有就此罷休,他繼續向孟嘗君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包括一些貴重的物品和金錢。

當馮驩離開孟嘗君的門下之後,孟嘗君身邊的人對他議論紛紛,認為他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然而,馮驩並沒有受到這些言論的影響,反而從中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和實力。他回到自己的家鄉,在短時間內發展起來自己的事業,最終成為了當地的一位大富豪。

在這個過程中,馮驩不僅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而且積累了足夠的資源和實力來反攻孟嘗君。在齊國發生內亂時,孟嘗君因無暇顧及其他事情而陷入了困境。這時,馮驩帶領著曾經是他的門客的人們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幫助孟嘗君奪回了自己的領地和地位。

最後,馮驩和孟嘗君之間實現了和解。從此以後,「鎩羽而歸」這個成語便流傳開來,用來形容失敗後恢復了力量,重新振作起來的情況。

以上就是【鎩羽而歸成語故事由來】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