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夫的故事

陸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字君實,楚州鹽城(今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張莊人),南宋民族英雄。陸秀夫在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擔任左丞相,與右丞相陳宜中赴元軍議和時,託辭「被疾」,不願見元軍統帥。與左相之任文天祥堅守長沙。

當朝廷進駐五坡嶺時,陸秀夫隨即至真州府田氏、劉氏處求援,並勸說田氏、劉氏兄弟棄家從軍,共圖恢復。田氏、劉氏兄弟加入抗元隊伍後,陸秀夫率兵攻下高郵、淮安、揚州等地。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六月,陸秀夫力勸文天祥降元,「凡戰,審地勢,屈伸應機」,這一兵法原則的思想影響了後代的軍事鬥爭策略。十月朝廷進駐麗江浦。是月形勢急劇逆轉,崖山元軍逼近。他不斷與諸將討論如何解危濟難,「度德以往,處險而平」。七月陸秀夫毅然向趙昺投奔陸秀夫後仗劍赴「白石洞」,遣弟恭紀榮歸宋庭而殉國;享年四十三歲。追贈太師。著有《方輿勝覽》、《北征錄》傳世。

趙昺逃到厓山以後,蒙古將領張弘范馬上率水陸大軍前來追趕,宋軍節節敗退。張弘范的軍隊在後面緊緊追趕,陸秀夫眼看形勢十分危急,就勸趙昺說:「國家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陛下應當和百姓共同奮鬥,以期社稷再造、國家中興。」趙昺還只是個十二歲的孩子,聽了他的話以後,只哭得淚流滿面,說:「如果天下的百姓都像陛下這樣,那就好了。」

張弘范的軍隊在後面越來越近了,陸秀夫對朝廷的群臣說:「我應召來到朝廷,本想以死報效國家,既然現在這個局面已經無法挽回了,我請求作為人質死在南方,留得身後名聲!」說完他就帶著趙昺跳進了大海中。這時剛好遇上大潮。跟隨陸秀夫一起投海殉國的還有朝廷百官多達七十餘萬人之眾。因此而激起的巨浪沖天三尺多高,半天才落下水面。這使後來的死難者幾乎無處落腳。潮退之後從沙堆中又發現了許多屍體,數也數不清到底有多少人遇難。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崖山之後宋室覆亡」事件。當時正值寒冬臘月,海水冰冷刺骨,許多屍體被衝到岸上才被發現。由於當時人們痛恨蒙古人的侵略和屠殺,所以當發現這些屍體後並沒有被運往岸上掩埋或焚燒。

後人為了紀念這些忠烈之士在今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西郊建了「忠節坊」和「忠孝坊」。忠節坊在鎮南門外兩溪匯流處的大榕樹下。忠孝坊則在意溪村南邊「下碓」塘邊,「文革」期間尚存遺址;1986年又在附近恢復起來一座新坊。「忠節坊」四字是清朝嘉慶舉人蔡芳卿題寫的。「海寧寺」匾為潮州知府周馨桂題寫。坊旁石刻對聯是「海上此峰安得假南海萬里無波平如掌;明山就靈宜建勝高嶺千秋一代照大名」。由於宣傳教育和人們稱譽的原因,《東吳水師大勢至師尊真覺西渡祖師葬地普陀後崗船台塔林照世慈航不竭有神明流傳斯世大水寇張三老祖師》也成了膾炙人口的佳話。

南宋末年文天祥曾作《正氣歌》,其中列出了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的名單,「於中有陸秀夫」。可見陸秀夫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之重要。

以上是關於陸秀夫的一些故事內容,供您參考。

以上就是【陸秀夫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