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腋成裘故事

集腋成裘,最早出自《慎子》一書,後來在西漢劉向整理的《列子·黃帝》中出現了「聚腋成裘」這個說法。故事講述了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了一群鳥,後來有一官員告訴宣王他願意拿千金和紀渻子換養鶴的技術,那官員說「園中有頭幼鶴長大了一些,每次站起來沒有別的鶴小,但它每次伸長脖子往腋下聚毛皮取暖,所有的鶴也學著它,以至於其他幼鶴都沒有得到育雛的正確姿勢。」所以這個故事說明了任何技能都可以通過積累而成功。

如果將集腋成裘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意思是指積少可以成多,零碎的東西點點匯集起來,能成為大的東西。這個成語來源於清代文人的《覆車接葉苔》:「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集腋成裘,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總之,集腋成裘是一種比喻性的說法,用來形容一點一滴的積累,可以匯聚成大的成就。

以上就是【集腋成裘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