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故事
韜光養晦的典故出自於唐李白《游泰山》詩之三:「惜別浮橋駐,言歸陸路難。憑君預就養高術,已有很多饋歲言。」
故事內容:唐玄宗開元年間,隱士司馬承禎居住在洛陽天宮觀。唐玄宗把他召來,讓他看望自己的病情,並請他講述養生之道。司馬承禎說:「人生在世,與草木一樣,都是有一定壽命的。草木在春生秋死,人則有生有死。然而草木的葉子有枯有榮,而人的精神則始終不衰。如果一個人懂得養生之法,就能形體常存,氣運不息。」接著,司馬承禎講了「韜光養晦」的道理:「清心寡欲以養氣,含恥忍辱以養神;不快於心以養悅,不快於心者愧也;用靜心攝以養到』,躁動變做寧息。唯有懂得忍耐、藏而不露的人才能看穿生命的本原。人在這個時候要練氣攝心,謙卑辭讓。世事一宜藏則藏,二宜放則放,故可保太和之氣以養天下也。」 唐玄宗聽後茅塞頓開,連連點頭稱是。 這就是韜光養晦的意思,也就是說人應該把自己的長處收斂起來,淡化自己的名利意識,培養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從而求得個人的長生久壽和身心健康。 司馬承禎也因在「韜光養晦」中講出了至理名言而受到人們的稱讚。
希望以上信息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以上就是【韜光養晦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