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籃觀音的故事
魚籃觀音,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一個觀音菩薩化身,以賣魚為生,救濟貧民,她手持木魚,以魚籃為化身,故稱魚籃觀音。關於魚籃觀音的傳說有很多版本,以下是其中兩個版本:
版本一:
1. 唐朝文宗皇帝時期,有位叫李雲的地方官微服南巡,路遇一漁村,見村中有個賣魚婦正在打罵孩子,孩子哭得很傷心。李雲心生同情,便買下孩子,給他取名「觀世音」。
2. 李雲將孩子帶回府衙後,發現觀世音與眾不同,他不僅乖巧懂事,而且能言善辯,勸解父老鄉親疾苦頗有奇效。於是李雲用一竹籃盛滿書籍和食品置於街面,寫道:「母賣鮮魚離家鄉,爹爹領回賣供品。好心人替買回家中,感恩不盡受我恩。」頃刻之間家喻戶曉。後來母賣鮮魚便成為一位助人為樂的活菩薩——魚籃觀音。
版本二:
唐朝時候某位知縣路過翠屏山,遇見一婦女正想自殺。知縣急忙勸阻並問其緣故,得知這婦人的丈夫一年前下世了,就留下她和公公婆婆三個男人守著一網魚生活在一起。三個男人一天到晚勞作也僅夠養家餬口罷了。在荒年的時候那有餘錢買糧度日啊!為了生存上山砍柴又常常被虎豹傷害。想到一家三口如此艱難的處境,知縣不覺掉下淚來。便對婦人說:「你不要尋短見!你既然不想活了為何還到山上砍柴呢?」婦女說:「這是公公婆婆要我上山砍柴的呀!」知縣聽後更覺可悲可泣!於是把婦人勸住並送她回家去。臨別時知縣對婦人說:「你回去後如果家中有香燭的話點一支吧!」婦人回到家中把事情經過告訴公婆後,公婆便點起一支紅燭以表示感激之情。說來奇怪當紅燭燃盡時家中缸里便有活水溢出可以供生活使用。從此以後這婦人天天到山上砍柴、賣魚供丈夫讀書上進並時常布施鄉鄰貧苦人家。因她天天用一籃子裝著布施的錢物和食物到山邊去布施。所以後人便稱她為「魚籃觀音」。
以上就是兩個關於魚籃觀音的傳說版本,僅供參考。
以上就是【魚籃觀音的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