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夢想就不會感到疲憊
一段時間以前,一位在港的大陸學生,因為學業的壓力、前途的渺茫等諸多原因,選擇了自殺。在討論和反思的潮流中,有一位畢業生在校區域網路匿名發表了自己的故事。他說,自己當年在學校也曾經面臨絕境,一文不名。他選擇了做“乞丐學生”,堅持著念完了課程。回憶的一些情節讓我印象深刻,比如,平時偷偷住電梯間,蓬頭垢面如乞丐;實在很餓,學校舉辦餐會的時候默默進場埋頭大吃。
“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能夠從內地高校到香港讀書的學子,都是一些很優秀的年輕人。不知道曾經高居象牙塔的書生,怎樣狠下心,咬牙面對那一個天淵般的落差,以及旁人的目光和議論。
說到這裏,很像一個《讀者》式的勵志故事。但是這種勵志故事從來就不缺乏感動人的力量,因為雖然光明的尾巴不是人人都能夠擁有,但是人人都有夢想,面對實現過程中的困難,其奮鬥或者說掙扎,卻常常和平凡如你我的人們相遇。
《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就是這樣偶然被看到,又感動了我的電影。黑人克裏斯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醫療器械推銷員,妻子忍受不了經濟上的壓力離開了他,留下5歲的兒子克裏斯托夫和他相依為命。克裏斯銀行賬戶裏隻剩下21塊錢,因為沒錢付房租,他和兒子被攆出了公寓。
費盡周折,克裏斯贏得了在一家著名股票投資公司實習的機會,但是實習期間沒有薪資,而且最終隻有一人可以成功進入公司。
學妹曾經告訴我一個故事,讓我每次想到都覺得莫名恐怖。她說,她碩士畢業去廣東求職,一個中學要招幾個老師,結果南來北往的碩士博士擠了快有一個禮堂。可想而知,競爭有多麽殘酷。看來,中外求職者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但是克裏斯和許多“80後”的大學畢業生不同,他更加堅韌:為了節省時間,上班時候不喝水,以避免上洗手間。以瘋狂的速度給客戶打電話,打完一個,直接按掛機鍵就撥下一個電話。白天,克裏斯忍受著一次又一次被拒絕的失望,帶著微笑在公司和客戶之間穿梭。回家,則要帶著兒子穿過污穢的街道,忍受房東的咆哮。
終於,交不起房租的父子倆流落街頭。克裏斯和兒子在午夜捷運裏相對無言,兒子不能理解為什麽不能回家住,爸爸卻開始玩遊戲:“我們通過時光機,到達古代了!”兒子立刻興奮地配合起來,環顧左右。父子倆在“恐龍”的追殺下,逃到了一個“山洞”裏,“山洞”是什麽呢,其實是一間男洗手間。克裏斯摟著熟睡的兒子,坐靠在洗手間的牆面。午夜的燈光很慘白,這個消瘦的、營養不良的父親,默默地流下了淚水。
父子倆依舊為了幸福到來而努力。他們開始住收容所,面對有限的床位,這個奔跑起來像獵豹一樣的人,有時候得把草原上的爆發力運用到打架上面來。兒子在簡陋的收容所床上睡著了,父親還在埋頭修理推銷的醫療器械,或者翻那本厚厚的筆試全書。
錢包磨損得厲害,而且,太癟了,每張錢都很熟悉。老闆要借5塊錢,猶豫再三,摩挲著紙幣,最終還是把錢送了出去。賣血。鮮血在塑膠袋裏面滲開,那是一個男人所能奉獻的最後。拿著賣血的錢,克裏斯仍然去買電子元件。一點點的希望,都要去堅持。
對於父母,最心酸的事兒是什麽呢?就是子女的一點可憐的願望得不到滿足。克裏斯托夫的惟一的玩偶“美國英雄”,在一次擠車的過程中掉到了地上。5歲的男孩悲傷欲絕,克裏斯堅硬的表情下,讀出的是面對困難的兇狠和慘痛。但是,無論多麽深切的無望,都沒有摧毀父子間的親情與他們的信念,他們相信幸福總會落到自己的身上。“你是個好爸爸”,克裏斯托夫跟著爸爸四處流浪,可是孩子的心靈,衡量的砝碼和天使是一樣的。
克裏斯最終成為了投資公司的員工,看似冷漠的白人老闆們,此時顯出他們的些微溫情。他忍住了淚水,顫抖著拿起自己的物品,走入了茫茫人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間,克裏斯舉起手,為自己鼓掌,那無聲的,一下下重重的掌聲,是在為自己喝彩。其實,克裏斯托夫的“美國英雄”並沒有失落。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美國夢”: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幸福,會來敲門。很多人往往會關註對於夢想的樹立,而往往忽略過程的艱辛。特別是,當面對一個看似無望的現實的時候,有多少人會堅持,多少人會放棄呢?生活總是在不斷地修正,並且提醒我們,順應大潮的人總是較有可能抵達成功的彼岸。可是,確實是有些人,願意逆流而上。我相信,這是導演對於逆行者的一點鼓勵。
那個香港的匿名畢業生後來博士畢業,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有了漂亮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這個強人在帖子裏說,有什麽堅持不下來的呢?隻要有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