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勇敢上路,有什麼實現不了的呢?
M大學念的新聞專業,畢業之際去廣電面試。面試快結束的時候,面試官問了他最後一個問題:“你有新聞理想嗎?”
M嬉皮笑臉地說:“其他的嘛我有,但新聞理想呢……一定是沒有的。”出乎意料地,M被錄取了。這件事在M的朋友圈中被傳為一段“佳話”。
後來得知,同去面試的幾位同學中,凡是回答“有新聞理想”的全被刷下來了。本來,當時的M已決意“破罐破摔”,未曾料想,竟然“因禍得福”。
此後的兩年中,M時常用這個問題叩問自己:“我到底有新聞理想嗎?”
一、
短短兩年中,M的上司、同事,已經有好幾位陸續離開了所在媒體。要麼去了網際網路公司,要麼投入內容創業。留下來的人中,無一不為自己的前途感到憂心忡忡。
作為入行不久的新人,M更是困惑。畢竟,同齡人中,月薪8K、10K者已經不是少數,而自己卻拿著僅能勉強維持生計的工資,惶惶不可終日。“理想能當飯吃嗎?並不能。”
去年十二月,女友提出要和M分手,原因是家裡催婚,“不能再等了”。她把微博上看到一段話發給他:“男人最遺憾的事,是在最無能的年齡遇到了最想照顧一生的人;女人在遺憾的事,是在最美的年華遇見了最等不起的那個人。”
M看完無言以對。回想起畢業之際二人信誓旦旦要在帝都紮根的豪情與甜蜜,心裡更是苦澀。女友離開北京的那天晚上,M給她發了最後一條簡訊:
“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本意是希望女友要是回去後悔了可以再回來。如今看來,只覺得自己傻得可愛。
二、
剛過去這個春節,回想起來像是一場鬧劇。年假七天,有四天被老媽“強制”安排了相親。前前後後見了七八個女孩,有遠方親戚的表妹,有周遭近鄰的閨女,長得都不難看,卻沒有一個聊得上話。
相完親去參加同學聚會。恍然發現,當年的髮小一個個有車有房,小孩兒都打醬油了。中學同學A說:“大學生,現在應該在帝都買房了吧?”同學B說:“誒,來來來,喝一個,結婚的時候記得請我喝大酒啊。”……每一句寒暄都令M膽顫。
整場聚會,M一直以嗯嗯啊啊“應付”。並不是不喜歡說話,而是已經不知道怎麼與兒時的玩伴溝通了——這種隔閡,讓M自己都覺得驚訝。第一次感覺到“故鄉”這個詞如此陌生。
回到家,父母輪番轟炸,讓他放棄北京的工作,回老家考公務員。M眉頭緊鎖。既不願違背自己的內心,也不想讓父母心寒。“回本地找工作?絕無可能。”畢業那會兒回家鄉實習的日子還歷歷在目。“小城太安逸,節奏太慢了,適合養老,不適合奮鬥。”
經過一番複雜的心理鬥爭,M還是毅然踏上了返京的列車。
三、
M的直屬leader,是一個四五十歲的小老頭,可以說是整個台里唯一一位有“新聞理想”的人。但整個台里,也就數他混得最“慘”。他已經在台里工作了十幾年,和他工齡相仿的早就在帝都買房買車了,他卻一直住筒樓、擠公交。
這位上司非常“執著”。因為行業的特殊性,許多時候,有的選題,鬼都知道明知無法通過,他依然堅持提交。結果毫無意外地是被打下來,作廢。但下一次,他照提交不誤。為此,台里的同事都取笑他“迂腐”。這一點,讓M既崇敬,又絕望。
當年學新聞,確實是自己的志向,但真正做了新聞,發現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江湖”,很多時候,都在做心理鬥爭——與正義,與道德,與內心,與體制。當然,最令M不堪忍受的,還是窮。
這是一個沒落的行業,憑著夕陽的餘暉苟延殘喘的行業。眼看資深的同事接二連三出走,M心中的悵惘更是無以復加。
四、
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有個這樣的片段:
克里斯在籃球場上問自己的兒子小克里斯多福長大後想做什麼,小克里斯多福興奮得表示自己以後想成為一名籃球運動員。而克里斯卻說我認為你運動是挺棒的,但是投籃方面並不是很適合成為一名籃球運動員。小克里斯多福沉默了一會後把球扔到一旁,說,知道了。
克里斯馬上的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蹲下來認真的告訴小克里斯多福:
“記住,永遠不要讓別人告訴你不能做什麼,那個人是我也不可以。”
是的,就算克里斯剛開始說的是一句客觀的評論,但卻是在給小克里斯多福下了一個“你不行”的定義。就像他的妻子認為他考不上那個唯一的股票經紀人名額,但他現在是全球十大最偉大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之一。
即使是井底的那隻娃,它最後也跳出來了不是麼。
勇敢得前行吧,還有什麼是實現不了的呢?
永遠不要給自己下定義,把自己的能力與天賦框在一個小小的圍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