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演講

被逼著賺錢 想不掙都不行


從摩爾定律說起吧,這個大家都知道。1965年,英特爾晶片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科技行業發展預告中提出了這一定律:積體電路上可集成的電晶體的數量每18個月增加一倍,隨之而來的,電子晶片的性能也將提高一倍。也就是說,你今天花一萬元買的一台當下最高端的電腦,其性能配置在18個月後會成倍增長,而價錢不變。

這一定律直到今天仍然有效。本定律在經濟學上的作用在於,很多人不急於更新自己原有的電子設備,而是稍稍等一下,等到更高檔次的設備出現後,買比最高檔次設備低一級的產品,這樣,使得自己現有設備的使用周期變長,同時在更新設備的時候,可以以相對合理的價格更新性能大幅提升的產品。

然而,本定律的副作用就是,產品研發部門和生產廠商經常會感覺自己掉坑裡了,因為只靠性能的提升,無法讓用戶立即把目光集中到新投放到市場上的產品中,反倒是新產品的出現,推動了上一階段的“最高性能產品”的銷量。因為,新產品推出後,舊的“差一個檔次的產品”會價格猛降。

微軟似乎跳出了這個怪圈。微軟的新產品一旦推出,馬上就會招致新一輪從硬體到軟體的更新換代。這個微軟模式成為了新一代市場分析師和經濟學課堂上最火的一個課題。

比較靠譜的解釋是,一個新的科技領域與市場經濟學交織的定律:安迪—比爾定律。“安迪提供了什麼,比爾就消化掉什麼。”

英特爾公司總裁安迪·格羅夫每推出一代新的硬體平台,微軟的總裁比爾·蓋茨就立即針對這一硬體開發出相關的作業系統的改進版或者乾脆推出新的作業系統,並升級自己的相關軟體產品,把新型晶片的性能全部吃掉。

當年一台386電腦,開機後需要用軟碟啟動,進入DOS系統需要大概一分鐘。現在的一台高端電腦進入windows8系統同樣需要一分鐘。也就是說,如果橫向比較,電腦的性能提升了何止千百倍,但我們操作軟體所需要的時間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減少。

因為,比爾把安迪的硬體性能全吃掉了。

而我們還在沾沾自喜地逢人就說,看,我的電腦,配置多麼多麼高。其實從工作效率上來說,與一台最早的電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因為軟體體積大了,對硬碟的要求也高,對記憶體的要求也高,而啟動和運行速度,和當年的低版本相比,並無優勢。十年前的電腦,根本無法運行現在的程式,你必須跟著摩爾定律更換新的電腦。而十年前的洗衣機,汽車,還用得好好的。

人們跟隨著科技的進步,自欺欺人地頻繁更換電子設備,功能上的確有所提升,但行事效率上,其實並無真正意義上的改觀。

這就是摩爾定律的副作用。而讓人們不得不跟著科技的進步掏錢更新設備的理由就是安迪—比爾定律:你不更新硬體,軟體上根本就不支持。

這個定律的鐵律就是,硬體上,安迪的英特爾是領頭羊,軟體上,比爾的微軟是業界標準。如果其餘的人不想被吃掉,只有硬著頭皮跟上。這一軟一硬兩大巨頭牽制著業界的所有風向。當年微軟的windows7系統遲遲不見正式上市,結果在大概兩年的時間裡,幾乎所有的計算機使用者都無需更新電腦硬體,這使得惠普、戴爾、華碩等廠商因效益不好而大虧,他們集體要求微軟儘快推出新一代的作業系統。

換句話說,他們在逼著微軟掙錢。你不掙錢,我都沒錢可掙。你必須做到最好最大,你才有資格制定遊戲規則,從而讓第二流的跟隨者和模仿者不得不咬牙跟進沒有退路。

這是微軟式的成功,也是安迪—比爾定律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被逼著賺錢 想不掙都不行@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