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演講

于丹勵志演講稿:讀書有什麼用?


今天說的全民閱讀要說一個前提,我們談的不是書齋裡面的研究,研究是一個嚴肅的專業的領域,用許嘉璐先生的話說它是文化價值的傳承,是我們文化的根基。我們今天面對的是大眾,我的題目讀書有什麼用是針對大眾的話題,我覺得讀書就是一種對生活的關心。這種學問為己,用荀子的話說小人之學就是為人之學,就是以為禽犢,就是可以拿出來送禮的東西,是入乎耳,出乎口。就是根本沒經過身心,直接出去了。他說君子之學是什麼?是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遍布身體之內,是可以讓一個人從舉手投足中流露出來的。

讀書有什麼用,我說這是一種讀書的境界,當一個死刑犯人還在讀書,這個書的用處肯定不是求職,可能就是帶一份安定告別生命。所以我說讀書可以使安定的生活錦上添花,可以是惶惑時候的雪中送炭,可以讓我們在遭遇困頓的時候有一份堅定勇敢,讀書並不是有《百科全書》在那裡,我們一查就豁然開朗了。我在講了莊子心得之後,有人問我,“我離婚了,日子困難,我要看什麼。”“我要高考了,我應該看哪段話。”這個問題孔子和莊子都回答不了,他們那個時代不知道現在的生活。

其實讀書首先是讓我們超脫。有句話說得好,山坡上開滿鮮花,但是在牛羊的眼中只是飼料。那麼我們是否在用飼料的眼光去篩選世界上的價值。 飼料是什麼,有價值,可以吃。鮮花是審美,是沒有用的。我們現在看的是有用的東西捕捉,沒有用的東西就扔了。我說閱讀的習慣應該是我們從和孩子相處就想想什麼是讀書,讀書不見得是死記,拿出來炫耀,我看有些朋友給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背π,可以背到3.14後面的什麼數字,這個除了可以給父母爭光沒有其他的用。

我們的孩子要學什麼,我覺得讀書首先是要有興趣,就是說別在一開始讓他對讀書的習慣有反感,今天我們之所以說讀書變成了一種奢侈,是讀書的形式遭人反感,讓人覺得從小就死記硬背,到了上學為了答卷子還要死記硬背,到了上班之後為了評級評職稱還要死記硬背,這個書除了覺得是一個人生負擔之外找不到一點樂趣。

其實凡事有樂趣的時候我們才喜歡,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有快樂呢?我覺得我們的價值體系能不能少一點用腦子的生活,多一點用心的情感,其實腦子和心不能從醫學上講,我們傳統的說法是腦子的生活是特別理性的,是一種現實主義,而心靈生活是一種理想主義的範疇,是憑一種情感的取捨,對歷史有眷戀,對未來有憧憬,對自己的生命有崇高的尊敬,對山川萬物有一種熱愛,其實這個是一種新的生活。

我們的生活其實被現代的秩序分離得支離破碎,要求每一個階段讀書,我經常看到學生的日程表,早上5:30到6:30讀書,然後6:30洗漱然後去上課,到7:30到8點再讀書,8點後再上課,我看了非常痛苦,讀書變成了一種苦役,讀書是可以隨時隨地,甚至可以風捲殘雲地囫圇吞棗,也可以掩卷長思,也可以拿起書跟對方爭論,也可以是熱日下跑跑跳跳地大聲吟誦,這都是讀書,我們今天讀書的方式少了,就享受不了樂趣。

讀書我覺得首先我們要放下心靈的很多負擔,化解成見。就如《論語》以前很多人說《論語》枯燥,難讀,我在天津遇到一個13、14歲的小姑娘,她說我聽了你講之後,才知道孔子說的原來不是廢話。這半年我聽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對我的鼓勵和支持,這個孩子的話我把它當成非常高的榮譽和獎勵。如果一個10多歲的孩子知道孔子說的不是廢話我覺得很好。我覺得我做的事就有價值,他對我的肯定就像今天我的老師對我的肯定是一樣的。

其實讀書要說費勁嗎,我們真的要從學而開始一章一章把20章講得很詳細嗎?對老百姓來講,《論語》也罷、莊子也罷,它可能是我們血液中蟄伏的一種文化,就是需要一種外在的方式把你喚醒,喚醒之後你知道他原來一直活著,這不是一種外在的灌輸。比如儒家的所有核心的東西不就是仁嗎?有專著對2萬多字的論語做過統計,說仁一共被提到109次,整個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個仁字。我們現在檢索以仁為核心的思想論述有多少,確實浩瀚,我相信“谷歌”“百度”裡面都查不到準確數字,兩千多年過去了,但是最早關於“仁”的解讀是什麼,最開始是學生問老師,什麼是仁,老師回答就是兩個字:愛人,就是真正發自內心及其善良地對他人好,這就是仁。學生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兼濟天下,這就是仁了吧,老師說這個標準太高了,仁何必非得是聖賢呢,你說的那個境界連堯舜都做不到。仁的標準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我們每個人自己在世界上都想樹立起來,用這樣的新幫助別人立起來,自己都想發達,用這樣的心幫別人也發達了,在最近的地方去幫助別人,這就是仁義的方法。就這麼簡單。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覺得讀書說白了,就是讓我們自己心理有了一個任何的外力挫折都顛覆不了的信心,這就是我對讀書的想法。

讀書在我們生活安定時是錦上添花,在生活挫折時是雪中送炭。我把自己讀書的過程稱為老牛吃草。有時間、年輕的時候把自己懂的、不懂的全部吞進去,當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坎坷和境遇,真正想到用的時候調出來,就像反芻。說起來,我讀書,讀的數量不是最多、讀的品質也不是最精的,我讀書只有一個秘密就是我有反芻的功夫,也就是說到時候可以調出來,在這樣的境遇下咀嚼之後,這一部分的營養可以化進我的生命。所以對我來講讀書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一個人的閱讀要讀到一個什麼境界,中國古人說起來讀書,按照孔子的說法是老師要求學生要“汝為君子為,不為小人學。”今天讀書為什麼變得枯燥了,是因為我們讀書要回答一個問題,讀書有什麼用?我們讀書其實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認為讀書太沒有用,另一個極端是讀書太有用,認為太有用有時也是挺害怕的,比如認為讀書就可以考級、讀書就能拿畢業證、讀書就可以評職稱、讀書就能寫文章。我們將來說讀書太有用,過猶不及,和讀書無用論一樣都會讓我們陷入功利。

讀書人裡面我比較喜歡陶淵明,我記得小時候大約4、5歲時讀書時,陶淵明就是我讀書的反面教材,家長經常說好讀書不求甚解不好,小孩子讀書要仔細認真不能馬虎。我從上國小開始就是一個特別馬虎的學生,老師的評分是老不改馬虎的習慣。長大之後我們逐漸理解了陶淵明的讀書境界,是我們有些斷章取義了,他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還有後半段,叫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的境界是什麼,是讀到兩個字叫“會意”,就是先有所會,懂的不是字面的意思,不是考據一個典故,而是一種悠然心會,那種融通的真情很快樂,他可以讀到忘記了吃飯,這種心情我們能體會嗎?他還說讀書之後常自娛自樂寫文章,讀到最後是為了讓自己快樂,所以什麼叫君子學、什麼叫小人學。其實這也應和了古人的另外一句話,叫做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2500年前說的為己之學就是說學了是自己的安生之本。為人之學則是說這個東西是拿來送禮的。

讀書相關人的幸福

孔子說仁遠乎?仁離我遠嗎?我欲仁則仁至,真正想做就能做到。我們不說孔子那時候做過多少關於仁的行為,後來又有多少聖賢之士又都這麼做。我們不說孔子,我們說最近一個事情央視《感動中國》2007年剛揭曉的一個人物林秀珍,是河北衡水一個60多的農村阿姨,其實在所有人物報導的事跡里我們篩選委員會常會看到有幾十年除爆的專家,或者是緝毒的刑警,都是驚天動地的事情,在這些人物中林秀珍的事跡顯得很不起眼。她就是一開始嫁到村子就義務贍養村中的孤寡老人,見到一個養一個,見到兩家養兩家。她吃什麼別人都吃什麼,她可以保證贍養的30年到送終她的孩子出生之後覺得這些爺爺奶奶都是自己家的人,也幫著去做。這個人一生的事情就是這樣,在她的推薦詞中評價說:如果是富人做這樣的事就是慈善,窮人做這個事情她就是聖賢。”聖賢遠嗎?也許這個阿姨沒有讀過《論語》,如果沒有感動中國他也許不會走出村莊,如果用這個心態讀論語你覺得是廢話嗎?

論語講君子有三大德,叫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智”就是“知”“知人”就是了解別人,我們今天藉助高科技了解高等數學、生物科技等都不是難事,唯獨了解人心在今天不比過去容易,反而更加艱難。人認識自己比過去更艱難,因為選擇太多。人怎樣能不惑就是智者不惑,就是真正知己和知人。了解別人就是真正用自己的善良和悲閔走近別人心上的痕跡,走進每個人的艱辛,體會他的不容易,我們就換位思考。

我一直想,古聖先賢究竟告訴我們什麼?我建議我們的讀書換一個思路,看到我們的迷惑知道我們生命需要什麼,然後看書看到豁然開朗,那個閱讀的境界就是太快樂了。最後可以帶來一種狀態,讓我們在充滿各種選擇的時代自己的心有一點定力,有定力之後我們的選擇就多點依據,我覺得中國字有意識,迷惑的“惑”就是看你怎麼選擇,外面的世界很大,心很小,就看你怎麼選擇。

在我看來,惑與不惑是外在與心理的制衡,加大心靈的唯一途徑是開卷有益。閱讀不僅是一種生活的元素,也會改變我們一種態度,讓我們從急功近利中擺脫出來,讓孩子明白讀書不僅僅是為升學,讀書還相關一個人的生命願望、理想、人格,獲得幸福的能力和開朗的生命智力。

我現在還記得,我看到一個小故事,美國有一個小男孩,周末他媽媽給他換了嶄新的衣服,媽媽在廚房做精美的晚餐,外面下大雨,孩子就跑出去玩,他在外面跳,還和媽媽喊,說媽媽我要跳到月球上。中國的媽媽看到之後你就別想吃飯。這個孩子成為1969年人類第一個登月球的孩子,這個人給自己寫了一句話:對我個人是一小步,對人類講是一大步。

我們的孩子小時候不是沒有淘氣過,他們挨打之後就不想跳上月球,如果孩子在窗外看一下午的月球就說你怎麼不彈琴,孩子在外面玩耍有一身的泥土就說你為什麼不看計算機。所以這個就讓我們認為讀書無趣,人如果生活有趣多少,人為什麼都喜歡崔永元呢?他站在這裡大家都笑,是他有情趣。

說起來讀書有什麼用,我覺得有用和無用我們都不要以一種純功利之心去看到極至,把讀書當成生活中的一種儲備,反芻的時候有東西可拿。莊子說我們的心是一個死庫,心用來是保光。你可以問光芒有什麼用。老子有四個字是我最喜歡的“光而不耀”人的人格有一種充盈飽滿的光芒,但不要刺激人的眼睛,其是那種永不枯竭不斷發電的光芒誰不需要?光有什麼用,是因為我們的生命中所要遭遇的黑暗很多,不能只希望世界也有人給我們點燈,如果一切都依賴外在,外在都會被剝奪,只有自己生命的光芒會永遠照耀。其實讀書就是我們在儲藏能量,一個人的閱讀是生活的方式,社會的閱讀是生產的方式,這個社會什麼是文化,我覺得文化這個詞被使用一個名詞是一個誤區,因為它被人高高尊敬,不能走進去。任何一個社會我們都活在文化生態,現在正在生存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們的文化,每一個人都在文而化之的過程。經典是可以怦然動心的。

西方的思想、哲學、文學各種各樣包括休閒、烹飪等一切的書不都是文而化之嗎?它讓我們內在有一種從容鎮定,外在有一種欣欣向榮,我說讀書有什麼用,讀的就是我們生命困頓的時候面無懼色,而在生命從容的時候帶有歡心,一個人能更多笑容更多陽光,一輩子有更大的快樂,我覺得這就是讀書最大的用途。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于丹勵志演講稿:讀書有什麼用?@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