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大全 > 反思範文

分與合的教學反思


篇一:分與合的教學反思

    《分與合》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內容,該知識是學習加減法的基礎,整節課學生在動手實踐等活動中掌握5以內數的分與合。
    本課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並有以下收穫:
    1、《分與合》中主要是對4和5的合成進行教學。對於4和5的分與合的掌握,大多數學生已經有比較好的基礎了,那麼這節課的重點就是讓他們通過分紅花對“4和5的分與合的合理性”進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數感。所以在教學時,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在強調有序思想時,我也是充分地尊重學生,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請學生自己說一說有什麼好方法記住4和5的分與合,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自然滲透有序的思想方法。
    2、在遊戲中練習,寓教於樂。在課堂上,我通過“猜一猜”、“出卡片”等遊戲,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玩中學”的樂趣。在課的最後,我沒有丟棄我的故事情景,繼續利用虎媽媽過生日,請我的學生自己把小禮物補完整送給虎媽媽,不僅及時鞏固了今日所學,而且也使得整堂課前後連貫,一氣呵成。
    3、及時肯定、及時表揚。課堂上,學生的每一個想法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我應充分地利用並及時寫出來、及時肯定,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分與合。同時,對於那些動腦筋、發言積極的孩子,也要不吝嗇自己的表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4、做到完全放手。4的分與合是在我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完成的,相信有了4的基礎,5的分與合對於學生應該不是一件難事。因此,我多給學生機會,把2、3的機會讓給他們,讓他們多說多練,淋漓盡致地體現學生是學習主人的色彩。
    然而,我還是有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看到孩子們如此高的學習積極性,希望我能盡我所能,把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繼續延續下去!


篇二:分與合的教學反思

    把數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後想一想“幾和幾合成4”。教學的第一步是開放的,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一种放法,在交流中出現三種不同放法。這裡的交流,一方面呈現了放法是多樣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這也為學生記憶4的組成提供形象支持。
    1、在操作中體驗分與合,掌握研究數的組成的學習活動。
    通過操作認識數的組成是本單元的教學策略。所有例題和“試一試”都先把若干個物體分成兩部分,再把分實物抽象成分解數,然後從數的分解體會數的組合。不斷地讓學生經歷分與合的活動,感受分與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聯繫的。
    第30頁例題教學4的組成,分三步進行。首先把4個桃放在兩個盤裡,讓學生邊操作邊體會“分”;接著把分4個桃抽盤裡放3個桃,另一個盤裡放1個桃,得出4分成3和1,讓學生理解431表示什麼意思,是怎麼得到的。接著讓學生思考通過中間和右邊的分桃圖又能得出什麼。先半獨立完成4分成2和幾,再獨立完成4分成幾和幾。教學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礎上推理“合”:因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這道例題是本單元的第一道例題,教學任務不局限於4的組成,還有分與合的思想,研究數的組成的方法,這直接關係其他各數組成的教學。所以,必須讓學生參加分桃的活動,經歷由分實物抽象成分解數的過程。
    2、在分與合的活動中,逐漸提高智力活動的要求。
    在數的分與合中存在一些規律,發現和利用這些規律能提高探索活動的效率和記憶數的組成的水平。
    “分”與“合”是數的組成的兩個方面,是1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重要基礎。大多數學生喜歡計算加法從“合”的角度求和,計算減法從“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導學生逐漸掌握“分”與“合”的關係。
    ① 教學4的組成,先認識“分”,再認識“合”,把“分”與“合”分開教學,便於逐個理解含義,初步感受它們是有聯繫的。
    ② 教學5的組成,同時提出“分”與“合”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分”立即說出“合”,使兩者成為有機聯繫的整體。


篇三:分與合的教學反思

    “分”與“合”是數的組成的兩個方面,是1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重要基礎。大多數學生喜歡計算加法從“合”的角度求和,計算減法從“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導學生逐漸掌握“分”與“合”的關係。
    ① 教學4的組成,先認識“分”,再認識“合”,把“分”與“合”分開教學,便於逐個理解含義,初步感受它們是有聯繫的。
    ② 教學5的組成,同時提出“分”與“合”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分”立即說出“合”,使兩者成為有機聯繫的整體。
    ③ 第33頁第1、2題,第36頁第1題,第37頁第1題,教學6、7、8、9、10各數的分解後,專題練習這些數的“合”。用“分”的知識回答“合”的問題,體會“分”與“合”是相互促進的,只要記住了“分”,就能說出“合”。
    除2以外,3~10各數都有兩種或多種分解。把一個數的各種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對稱的。如5的分解:
    掌握這種對稱,能提高學習效率,減輕記憶負擔。教材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套用這種對稱。
    ① 教學4的組成,雖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對稱的,但考慮到初步教學數的組成,重點應放在理解“分”與“合”的意義和研究數的組成的學習活動上,暫時不揭示這種對稱。
    ② 教學5的組成,通過兩個學生在不同位置觀察5朵花擺成1朵和4朵的同一種分法,體會541和 514是一致的,實質上是一組分解的兩種表達。然後讓學生看著5朵花擺成2朵和3朵的圖,寫出這組分解的兩種表示。教材給一種表達畫上虛線框,讓學生明白它可以從另一種表達得到。
    ③ 教學6和7的組成,根據一幅圖寫出數的一組分解,虛線框裡的表達直接從左邊得到。感受研究6、7的組成,只要進行三次操作就夠了,為提高8、9、10的組成的教學效率打下基礎。
    ④ 教學8、9、10的組成,通過“你還能想到什麼”引導學生從這些數的一些分解說出另一些分解。體會較大數的組成,只要記住其中的一半,就記住了另一半。


篇四:分與合的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因為有了學生的參與,教師的互動,使得原本比較抽象得教學構想變成了生動的教學實踐。在實踐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如何面對困難並解決,而且更建立起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經過這節課,我也有不少的體會。
    1、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本節課教學中我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這一理念,教學中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談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在教學5的分與合時,我並沒有直接出示5的“數樓”,而是通過猜一猜,自己設計“數樓”等一系列的活動,逐漸掌握。
    2、重視學生的個體經驗
    新課程標準提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也旨在促進學生個體經驗的獲得,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本課例中我也是比較重視學生個體經驗的積累與交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並且讓他們在小組中,在班級中把自己的想法暢所欲言。當然,學生個體經驗的積累不僅需要有“自主探索”的過程,也需要我們在學習活動中加以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我就藉助小熊貓樂樂的身份不斷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
    3、不足之處。
    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也期待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不僅僅評價只是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最好能評價自己或他人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程度,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等。也許是我對學生的期望過高,也許是學生年齡小,總之我感覺學生評價的語言還不盡人意。畢竟,他們只是一年級的學生,自評與互評的方式對他們來說有一定難度,也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不斷的加強指導。


篇五:分與合的教學反思

    昨天晚上在網上看了一些前輩有關這課的反思,收穫很多。課題為分與合,還是值得回味的。很多時候教師只注重了分的過程,忽略了合,而合的過程就是下一節加法的基礎。由於班上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所以這節課我是以零基礎來給學生上的。從學生的上課狀態、作業情況來看,比前幾節課要好一些,看來備課的第一步還是要備自己的學生。
    這一節課看似簡單,其實還是很有層次性的,而且對後面的學習加減法、退位、進位都有影響。比如進位加法,湊十法,就是把兩個數合成事,退位減法就是退一當十,然後把十分成兩個數,減去要減的那個數。
    這節課沒有使用課件,直接用小磁鐵在黑板上演示,效果不錯。小磁鐵簡單又熟悉,學生的注意力就轉移到了老師的問題上。而動手分的過程,比課件更加生動、直觀,學生分教師配合板書,學生也容易理解。5可以分成2和3,用語言說是這樣,但在數學裡為了更加簡潔,我們用這樣的形式表示5的分成。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5的分成式。
    課堂上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嘴,能夠更多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效率。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分與合的教學反思@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