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大全 > 反思範文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一: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在學校倡導的“三環六步”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我們組開學階段一般從古詩文單元講起,為的是學生早讀時間多讀多背,多一些時間積累。從去年開始,我在古詩方面結合新課程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學環節。先學生課前預習,至少讀三遍以上,生字詞過關,搜尋有關作者的資料信息。上課後,我導入新課後,請同學先簡介作者,由於國小學過杜詩,學生立刻介紹了作者。然後我讓一學生朗讀全詩《望岳》一遍,朗讀前我對朗讀提了具體要求:字音準確,節奏把握正確。學生讀完後,我泛泛而談地點評了一下就進入自己的范讀,結果第一句自己就醜,把岱宗夫如何的“夫”二聲讀成了一聲,幸好我態度謙虛,立刻和學生一起翻閱字典,承認自己的錯誤。第二環節我讓學生自讀詩歌,結合下面的小字注釋疏通全詩,不懂的字詞句把它做好記號,先和小組的同學合作討論解決,解決不了的等下舉手提出來,師生共同解決,學生髮言比較積極踴躍。第三環節則是品讀詩歌,我讓學生自己揣摩詩歌用“我讀懂了這一句”或者“我最喜歡這一句”來說話,談自己的感受和理由。幾分鐘後,我請學生髮言,結果舉手的同學寥寥無幾,我立刻意識到學生參與不夠,必須尋找原因。原來是學生不知如何回答,怎樣說。我當即以一二句為例,幫學生示範了一遍,先有感情地讀“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再從“青”看出山之秀美,從“未了”看出泰山的遼闊無邊。學生之後紛紛發言,先讀再品,課堂氣氛較為活躍。最後我讓學生從題目的角度去引導學生從望的不同角度來理解全詩,並思考詩歌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由於有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學生能夠較好地說出讚美泰山的雄偉氣勢和秀美的景色,透露了詩人遠大的理想抱負。最後在全班齊讀後背誦中結束《望岳》的教學。
    一堂課下來,我很高興學生能在讀中品,能較好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發言較積極,學生能有更多機會自己說自己談,學生比較歡迎這種課。但自己仍然感覺有許多不足,首先自己沒認真查好字典,想當然地讀,結果鬧了個小笑話,聯想上次教《桃花源記》時自己也讀錯了兩個字的拼音,我深感慚愧,下次絕對不要再自以為是地讀課文,課前聽好專家范讀,有疑問的立即翻閱字典或詞典,不欺騙自己,更是對學生負責。其次問題的設計及引導還需細加錘鍊。對問題的難度和深度應以學生為本,而並非借鑑參考書。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不斷學習,師生共同進步吧。


篇二: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詩文總有魂,教師如能迅速把握詩魂,往往能提煉出課之魂。
    《望岳》中的“望”字是學習本詩的關鍵,首聯寫遠望泰山,第二聯寫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聯寫細望泰山的萬千變化,第四聯寫作者由望泰山聯想的自己遠大抱負。表現了泰山的神奇秀麗,表現了青年杜甫寬廣的胸懷。
    《春望》中的“憂愁”二字是學習該詩的關鍵,第一、二聯通過自己的所見所感,描寫了國都破敗的慘澹景象。第三、四聯通過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現了思念親人的離愁別緒。全篇貫穿了憂國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嫗和差吏之間的對話,是學習的關鍵。我們不難發現,老於的話句句都是在差吏逼問下說出來的,可以讓學生構想:差吏一進門就問:你家有男丁嗎?老嫗答以:“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無人……“最後是差役仍逼著要人不已,老嫗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吏的怒問貫穿在老嫗陳情的全過程。是理解全詩的一條主線,只要抓住它就不難理解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注。
    通過杜甫詩三首提煉詩文之魂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可以推廣到其他古詩文的教學中去,以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效率。


篇三: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教學《杜甫詩三首》一文,課後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進行總結。
    總體來說,那節課的效果較好,自己比較滿意。首先,自己準備的比較充分,認真揣摩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想好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甚至是要說的每一句話。有了這樣的準備,在教學中發揮的就十分自如,得心應手。
    其次,令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就是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讀,如教師範讀,讓學生受到感染。學生自瀆體會感悟,指名朗讀尋找差距,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
    第三,詩句的理解分析,詩是高度精練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析字析詞中表達出作者語言的精練,如《春望》一詩中“破、深、濺、驚、連、抵、搔、勝,字字珠璣,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點,如把“感時花濺淚”中 “濺”改為“流”、“落”,“烽火連三月”中的“連”改為“正”或“整”都不及原來的詞。原詞更能表達作者傷痛之及的情感。把連”改為“正”或“整”戰爭的時間變短了,讓人認為戰爭只有三個月,而“連”字卻能體現出三月不斷卻不只是三個月,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中向學生滲透古人寫詩的態度,如講解“推敲”故事體現古人此種推敲精神。
    第四,本節課對學生積極性調動的較好。教學中注意了激勵語言的使用,課堂氣氛較為輕鬆,為學生的表現創造了條件。


篇四: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今年,全市開展了“課內比教學”活動,作為語文老師,我有幸參加到緊張而激烈的“教學大比武”之中。比賽採取的是同課題教學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詩三首》中的兩首,我選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這兩首。《春望》寫於安史之亂初期,杜甫在長安目睹春光里的這座殘破不堪、繁華消盡的都城,不禁感事傷時,於是吟成此作,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則是詩人目睹兵荒馬亂之時,差吏到處抓丁、強徵兵役的慘狀,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兩首詩都反映了安史之亂中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體現了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及詩人憂國憂民的“詩聖”情懷。
    回顧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學設計體現新穎性
    我聯繫兩首詩歌寫作背景以及所表達情感基本相同的特點,合併兩首詩歌,圍繞“詩史”、“詩聖”,用兩個問題牽引,同時展開兩首詩歌的學習。第一個問題即“根據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從兩首詩中你讀出了什麼歷史現實”,讓學生了解在“安史之亂”那段歷史中,整個社會及詩人個人不幸而悲慘的現實狀況,從而了解了詩歌內容,並使學生形成了鮮明印象,為後面體會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個問題是“結合兩首詩的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品析語言,體悟詩人的憂國憂民的聖人情懷。”兩首詩合併巨觀教學的這一設計新穎、獨特,打破了一首詩一首詩教的老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使學生既學習了內容,又體悟了情感,還品味了語言。
    二、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三個語文活動來組織本課的學習。第一個語文活動為小組合作填寫“你在兩首詩歌中讀出的歷史現實”的表格。第二個語文活動為填寫“結合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體味詩人的‘聖人’詩懷”的表格。第三個語文活動為文筆訓練,小組合作“抒寫對杜甫的評價”。這三個語文活動,我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容,感受情感,培養語言鑑賞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注重教師的主導性
    本課第二個語文活動是結合詩句體會詩人的聖人情懷,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
    上課時,我通過舉例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朗讀詩句、體悟情感。如出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師問: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怎樣的景象?“深”反映了什麼?生答:“破”寫出經過戰亂後的長安城到處是斷壁殘垣,殘破不堪,“深”寫出了春天的長安城滿目荒草,一片萋涼的景象。師問:看到戰亂後長安城到處都是斷壁殘垣,滿目荒蕪,一片萋涼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樣?生:沉重、悲哀。師:是啊,往**春天的長安城是花紅柳綠,一派繁華的景象,現在卻面目全非,到處雜草叢生,人們四處逃難,流離失所,滿目淒涼,看到這個悲慘的情景,怎麼不難過不沉痛?同學們,我們能把這種心情讀出來嗎?學生齊讀得低沉、緩慢,讀出了情感。這一環節,由教師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蘊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學生合作學習時,許多小組都採用了我教的方法,先從用詞、修辭等角度品味語言,體會情感,然後全組合作朗讀,表達情感,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有人說,40分鐘的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一節課的教學也留下了許多遺憾。
    1、對《石豪吏》這樣一篇敘事詩沒有讓學生進行情節的複述,失去了一個對本詩整體了解的機會。
    2、下課時倉促結束,沒有布置課外閱讀杜甫及其詩歌的作業,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生活,從而失去了一個培養學生語文興趣,促進他們提高語文素養的一個好機會。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完善教學技藝,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質量,在課堂這塊教學的主陣地上實現一名教師的生命價值!


篇五: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在組內課中我上了《杜甫詩三首》一文,課後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進行總結。
    總體來說,那節課的效果較好,自己比較滿意。首先,自己準備的比較充分,認真揣摩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想好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甚至是要說的每一句話。有了這樣的準備,在教學中發揮的就十分自如,得心應手。
    其次,令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就是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讀,如教師範讀,讓學生受到感染。學生自瀆體會感悟,指名朗讀尋找差距,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
    第三,詩句的理解分析,詩是高度精練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析字析詞中表達出作者語言的精練,如《春望》一詩中“破、深、濺、驚、連、抵、搔、勝,字字珠璣,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點,如把“感時花濺淚”中 “濺”改為“流”、“落”,“烽火連三月”中的“連”改為“正”或“整”都不及原來的詞。原詞更能表達作者傷痛之及的情感。把連”改為“正”或“整”戰爭的時間變短了,讓人認為戰爭只有三個月,而“連”字卻能體現出三月不斷卻不只是三個月,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中向學生滲透古人寫詩的態度,如講解“推敲”故事體現古人此種推敲精神。
    第四,本節課對學生積極性調動的較好。教學中注意了激勵語言的使用,課堂氣氛較為輕鬆,為學生的表現創造了條件。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