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知識 > 新聞報導

電視新聞稿實例


    電視系列片    《中國之路》解說詞    人們也許記得:過去我們曾害怕市場經濟發展,也曾苦於市場經濟不能發展。因為怕,不敢發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經濟發展因此緩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苦和怕的循環,是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小生產方式和小農經濟思想的必然產物。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苦?為什麼要怕?為什麼不能從苦和怕的惡性循環中衝殺出來?首要的問題,還是在於有沒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氣!怕市場經濟,說穿,無非是怕所謂「資本主義」!其實,市場經濟是沒有國界的,既不姓「資」,也不姓「社」。它在自身發展中開拓世界,也在世界競爭中選擇強者。資本主義之所以是資本主義,不是因為有了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社會主義,也不是因為沒有市場經濟。兩者之間的根本區別,是社會基本制度問題。一個曾經在歷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場經濟,難道就不怕落後?不怕挨打?不怕被開除「球籍」?    這不能不使人沉思。這不能不使人奮起。    歷史在哪裡沉思,道路就從哪裡開拓。    鄧小平同志莊嚴宣告:「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這就是東方的宣言,中華民族面對世界與未來的一個偉大宣言。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航船,終於揚起風帆,駛出那個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無前的雄姿出現了!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牢牢地把握著舵輪,在社會的海圖上,也在歷史的長河中,劃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國之路。    行進在這條航道上,我們是新世紀的開拓者!開拓,要有旗幟。我們的旗幟,就是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政策。這面旗幟,是我們黨的基本路線,一條從起點到目標的時代航線!    偉大的宣言必然產生偉大的行動。    偉大的行動必然開拓偉大的事業。    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時間解決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    中國,創造過古代輝煌。萬里長城,就是中華民族鐫刻在大地上永不磨滅的形象。    中國,也必定再度輝煌。東方宣言,從此揭開一個彪炳於世界文明史冊的偉大事業的新的序幕!    這是共和國的第30個冬天。「三十而立」,預示著共和國的又一個春天,正挾著漫天風雪,從地平線上朝著自己的人民走來。    在同一時間的不同空間裡,共和國的最高層會議和最基層會議都在進行著同一個內容——改革。在同一內容的不同會議上,共和國的最高領導者和普通勞動者都在關注著同一個問題——未來。面對關於國運興衰的抉擇,黨心和民心又交匯一起。一場偉大變革的序幕就這樣被拉開了!人們從這裡隱隱聽到的,是那滾動的春雷和澎湃的潮聲。    這一方土,是令人矚目的。這一方人,也是永駐史冊的。這裡,是第一位農民出身的皇帝的故鄉。這裡,又是第一個發起聯產承包的地方。    歷史性的兩個「第一」,從這塊過去貧瘠的土地上先後生長出來,延伸著一個歷史追求,一種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和力量!    來到這裡,雖然悲愴的歲月已經遠去,但從那一曲曲鳳陽花鼓聲里,你仍然會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歷史回聲!用不著再去敘述那悲壯的一幕了!中國的農民無疑是現實而勇敢的。    他們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吃飯的問題,從來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這個問題,過去曾經把他們同革命聯繫起來,舉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幟,現在又把他們同改革聯繫起來,點燃了「聯產承包」的星火。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歷史巧合嗎?    當然,他們當時不會知進,這樣「冒」,這樣「闖」,就是改革!但是,他們終歸看到了:「冒」和「闖」的結果,是滿囤的糧食,好大的豐收。革命,要有一個農村的大變動;改革,也同樣要有一個農村的大變動。突破,首先從農村開始。這就是結論。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紀要》指出:凡有利於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責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這是中國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紀要》的措詞是審慎的,但隨之而來的行動卻是大膽的。聯產承包這一農村經濟改革形式,終於被歷史肯定下來。中國大地上的股股熱流,便從此匯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1980年3月,實行聯產承包的生產隊僅占全國總數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時間只1年,而1年,只是歷史的一瞬。就在這一瞬之間,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國農村,開始徹底地變了!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5000多公里長度,百萬年曆史,這就是黃河的時空。在這個時空裡,有一個叫府谷的地方。這裡以貧窮聞名,也以多英雄豪傑著稱於世。傳說,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滾過一道驚雷。這驚雷便來自府谷。    揭桿於府谷的李自成大起義,如同烽煙不絕的歷史舞台上的歷次農民大起義一樣,那淚的奮爭,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駐民族心中生生不滅的夢,一個爭生存、求溫飽的夢……然而,350年過去了——從明朝到清代,從袁世凱到蔣介石,府谷幾多滄桑變化,仍未掙脫貧困的陰影。    當聯產承包的潮汛循著黃河而上,府谷的門再一次敞開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這塊貧瘠的土地便開始生長出亙古未有的人間奇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面前石畔確確實實變了。前村長說:「現在我們有固定資產2100萬元,18個企業,總產值750多萬元,人均產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達3100元」。那支悲愴的歌,終於被滾過田野的那一聲春雷淹沒了!新的時代旋律,開始迴蕩在古老的黃土高坡。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國家才好;國家好了,百姓才好」。從這裡,我們聽到的是心的搏動,感到的是創造奇蹟的力量!位於燕山腳下的遵化縣,多山少地。貧瘠的水土造就了這一方人敢為人先的氣魄,也造就了這一方人改天換地的智慧和毅力。然而,土地只有掙脫「一大二公」的束縛才會生長出豐收的希望;艱苦奮鬥也只有同改革開放的政策緊密聯繫起來,才能迸發出勞動創造世界的光輝!    過去,這裡沒有水;現在有了,是自來水。過去,這裡沒有工業;現在有了,是鄉鎮企業。過去,這裡有山,是光禿禿的。現在還有山,卻是鬱鬱蔥蔥的。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們還依稀記得,在一個時期,一張即使簡約到不標縣名的中國地圖,也總有一個紅點標定著大寨——當年那個農業樣板村落的位置。或許是因為沉積的歷史太沉重了吧。從小崗颳起的改革之風,直到1982年才刮進這個紅火過一個時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歲月的煙塵,大寨變了,大寨的人也隨著改革整個地變了。他們,正在追逐著產品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的時代潮流。風風雨雨。虎頭山下的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滄桑變化的歷史見證。過去,大寨人戰天鬥地,治溝治坡,幾十年沒有挖掉窮根;而今天,他們也同全國一樣,在開始高揚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時代風采。花了幾十年,懂得一個真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值得!    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與土地的結合,是財富涌流的第一源泉。聯產承包,即使農民獲得經營自主權,又沒有讓土地私有化,在勞動土地的結合上,解決了一個大的體制問題。所以,財富之源也就被不斷開拓出來。面對民眾的創舉和帶來大發展的事實,党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和思考: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人民公社的生產關係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鋤的生產力水平。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水平是一種束縛,超越生產力水平又何嘗不也是一種束縛呢?變革人民公社體制是必然的!    當年,我們以無比熱切的心情選擇了人民公社。今天,我們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來。因為除了真理,我們別無選擇。樸素的語言,述說的是一個歷史的結論:只要我們選擇真理,真理的陽光就一定會無私地照亮我們生活的田園。    1981年,全國有800萬農戶蓋起新房,建築面積達6億平方米。198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超過4億噸,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長生茅屋的田野,長出了林立的樓群;靠母雞下蛋換回油鹽的雙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氣的東西。變化,仿佛在一夜之間!面對這瞬間的變化,昔日那布滿菜色的臉,而今怎能不容光煥發?昔日那乾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盪,湧起對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實現溫飽。這在今天聽起來是如此尋常。但只要我們把它放在人類命運的歷史天平上,我們就會感到它那海一樣的豐富和山一樣的重量!    ——讓我們的思緒上溯歲月之河。周口店的石斧告訴你:自從土地上生存著人類,飢餓就幾乎像影子一樣伴隨著歲月跋涉的腳步。    ——讓我們用雙手去翻開尚未塵封的歷史冊頁。飽經滄桑的長者會告訴你:當年,司徒雷登斷定,沒有哪一個中國政府能夠填飽這個飢餓民族的肚子,這個預言曾經用濃墨記載在美國政府的白皮書上。    ——讓我們再把目光投向此時此刻的另一世界。聯合國的報告還會告訴你:糧食短缺的陰影籠罩著全球5億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營養不良而死亡……    「但求溫飽,這是幾千年來人類用血與淚寫下的夙願」。「但求溫飽」,這也是幾千年來農民用火與劍追求的目標。但幾千年的追求,卻仿佛是一個破碎的夢。而今天,經過一場大改革的風雨,這場夢終於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實現了!    這是一次神話般的跨越!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世界為之驚嘆!共和國為之激動!多少農民又為之流下了歡喜欲狂的熱淚!中國有用節日表達心愿的傳統。而這一年的春節,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河南宜陽一位中年婦女,拿著一個紅紙包,步行50多里,找到縣委,說要給黨拜個豐收年。    ——預東黃泛區的一位老農,用老繭重疊的手點上香案,眼噙熱淚,遙望北京,真誠地祝願:「共產黨,萬年長。」    ——川西高原的農家擺上豐收喜酒。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壺。8億農民最虔誠的祝願,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樸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這古老的禮儀上。    馬克思曾經指出,商品經濟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必然結果,是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舞台上,把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的帷幕拉開了。一幕又一幕充滿勃勃生機的商品生產的活劇,就從這裡導演出來。    商品經濟把農民推向市場,市場又不斷刺激著農民增加商品數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產的熱情。一大批散發著泥土氣息的「專業戶」,如雨後春筍,頂開板結的土地「咔咔」拔節。    商品經濟促進農業內部的結構調整,要求生產的專業化,也要求生產的社會化。而它們一旦被改革催生出來,就隨即踩著改革的腳印,步入每一處山寨,跨進每一家門檻,改變著人,改變著村莊,也改革著那個延續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織」的時代。    綻開花蕾的農村商品經濟之樹,呼喚著科學技術——那個催動春華向秋實轉化的使者!一項改革政策,就像一陣春風,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時代的花蕾。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數百萬科技人員,也就像蜜蜂傳授花粉那樣,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時代的沃土上。綠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學技術的投入上。這是一個事實,農民承認了;這也是一個真理,農民接受了。農民耕作觀念的變化,預示著小農經濟在中國的消失,現代農業在中國的崛起。    6年來,國家已組織20萬科技大軍對664個縣進行科技扶貧。90%以上的貧困農民已經解決溫飽問題。農業經濟的商品化趨勢,孕育著農業發展的科技化趨勢。雖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較晚,但只要把潛力挖掘出來,在本世紀末農業產量再實現一個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無疑問,科技的投入越多,勞力的投入必然越少。這一「多」一「少」,將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迫使農民同土地的關係發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土地是農民的生存空間。改革把農民與土地緊緊扭在一起,似乎相對縮小了他們的生存空間。但改革的不斷深化,又使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無限擴大了他們的生存空間。這就是歷史前進的辯證法。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無疑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因為國家的工業化需要農村提供剩餘勞動力。但對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對多數的開發中國家來說,工業化的道路,決不能以犧牲農村去換取城市繁榮,重走資本主義國家已經走過的那條帶來社會振盪的歷史老路。怎麼辦?農村的改革又面臨一次新的抉擇。    1984年,黨中央作出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依託農村發展鄉鎮企業的戰略性決策。離土不離鄉——中央的決策是深諳中國國情的。結果,猶如春筍拔節,仿佛在一夜之間,鄉鎮企業的幼芽拱出溫潤的五色土地。毫無疑問,農村的改革和建設還有許多事情要做。要遵循黨的十四大精神,努力開發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堅持依靠科技和教育興農;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而要這樣,關鍵的一環是要深化農村改革。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一項基本制度不斷完善和長期穩定下來。    未來,已經孕育在今天的現實之中。不是嗎?短短几年,在聯產承包的推動下,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前後出現的農業經濟商品化、科技化和工業化趨勢,開始繪織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前景: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的雛形,正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動。    現在,可以告慰於先人的是:延續數千年的中國農民形象,終於在這一代開始改變含義,改變模樣,也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習慣看法。在這些時而下田,時而進廠,時而出現在遊樂場的農民身上,正高揚起中國農村的未來和希望。    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專利——文化夜生活。從這裡人們感覺到的,難道不正是城鄉差別的逐步消失,和農民的生存空間與生活方式的歷史變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程度。農民從這裡走向城市,也從這裡走向世界。站在世界的領獎台上,他們是這樣自信,這樣豪邁,這樣挺拔!    站在世界的領獎台上,他們心中裝的是東方的一片熱土,眼裡看的是歷史的奔涌潮頭!這就是中國農民的現代風姿!這樣的風姿又何嘗不可以傾倒世界?幾乎與中國歷史一樣古老的中國農業,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對生活乃至對整個社會的推動力量。    農村在向城市進逼。    農村在向城市挑戰!    城市沸騰了!經過改革洗禮的農民,走出土地,開始用那布滿繭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牆。滾過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擊都市的大門,期待著城市改革的回應,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絕響!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電視新聞稿實例@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