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故事由來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源於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名稱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6天就是清明節氣。在清明時節,春天已經來臨,天氣晴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此外,民間傳說中,清明節故事源於寒食節,而寒食節的起源,據歷史記載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推恩令有關。實行推恩令的主要執行人就是寒食節的發明人晉文公重耳的臣子介子推。重耳繼位後,大封有功之臣,介子推卻帶著母親隱居山中,不願受賞。重耳為給母親盡孝,請人割肉放火烤熟了給母親吃。介子推卻不願受「孝道」之賞賜,從重耳焚山時抱著一棵樹下山而死。重耳為了紀念他,將這天定為寒食節。
因此,清明節的由來多種多樣,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以上就是【清明節的故事由來】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