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柱鼓瑟故事

膠柱鼓瑟,原意是瑟家上調音的柱孔膠了,就不能調整音高,比喻固執拘泥,不能機動變通。這個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春秋時,有一次齊景公請孔子及門生參觀,興致高昂的齊景公還跟孔子及門生一起彈瑟。齊景公的個頭長得矮,又相當胖,讓孔子及門生們看他的瑟時,為了遷就他,不碰撞到對面的大牆,孔子門生可能採取將瑟前頭斜削的方式,結果齊景公就誤以為孔子及門生在調弦找樂,其實他們是在找樂中調整音準。於是齊景公便責怪孔子不懂音樂,說:「你懂得音樂嗎?你見過膠柱鼓瑟嗎?」孔子趕緊解釋說:「我確實沒見過預先調好音柱再彈瑟的,音準如何,全靠操瑟者不停調試,從而左右擊打決定。從這件事看來我懂得音準!」之後,齊景公感嘆起來:「竟然有道理!竟然有道理!」

以上就是【膠柱鼓瑟故事】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