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張中行文章

根據公開資料,《張中行文章》的作者不是自嘲,而是楊志恆,是散文。

全文如下:

有人說:「這世界上如果少了張中行先生,像地球缺了什麼似的。」他說的理由很簡單:先生「做文章做得又好」。此語既出,我心暗喜。對於一位有才華的人,只要知道他做得好,便會喜歡他。何況是如此這般讚譽,更是高興。然而仔細一想,這話也未必妥當。如果世界上少了張中行先生,那麼人們還會欣賞其他人的文章嗎?或者乾脆就不再做文章了?想來想去,還是覺得這句話有些絕對。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張中行先生不是文章寫得好的人,人們是不會把他看得很重要的。這就有點奇怪了。為什麼呢?其實也不奇怪。大凡做人,做得像張中行這樣成功的人,必是有些「特點」的。他的成功也就包含在這些「特點」之中。當然,「特點」也有好壞之分。比如張中行先生就屬於「好」的那一類。

他做人的「特點」就是「認真」。這「認真」二字說來也尋常,然而在張中行先生身上卻表現得十分突出。他不僅認真讀書,而且認真教書;不僅認真教書,而且認真做學問;不僅做學問認真,而且待人處世認真。比如他的學問,可以說從他拿起筆來寫文章那天起,就抱定了一個宗旨:寧拙毋巧,寧朴毋華。這和他提倡的「平淡」是相吻合的。然而這「拙」「朴」之中所包含的卻是真和純。沒有一點虛假,沒有一點浮飾,這是張中行先生的為文之道;做人也是如此。

在張中行先生看來,「人貴自知」。知道自己是一斤是一兩,應該做什麼事,應該怎樣做人,應該怎樣做人好,這些道理他是懂得的。正因為如此,他對世上的功名利祿看得很輕。既然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當然也就不會為物慾所驅使而去做壞事;更不會因為做了一點事而受獎賞沾沾自喜。如果一旦受到別人的稱讚或批評也不會因此高興或懊惱;相反他很平靜,因為他知道這些話是評論他的為人而不是他的文章。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文章寫得好就到處受人稱讚而飄飄然起來的人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張中行先生之所以能活得那麼坦然那麼自在那麼瀟灑,就因為他沒有物慾和虛榮心。

不過話說回來,像張中行先生這樣能甘於寂寞的人也很少見。「有人不寂寞」,是很令人羨慕的。可他卻恰恰相反。據說:「早些年他的老同學錢理群和許子東、溫源寧等人組織『學人聚會』,有人問他去不去,他說他不愛參加這個『活動』,自己倒經常有意識地給自己找些事做———編詞典、寫序跋、寫回憶錄等。」可見他並不甘於寂寞。不過這並不奇怪。一個人活在世上總要做些事情才對頭。至於做什麼事情倒不一定要看名利如何如何;只要自己喜歡做而又對社會有點好處就行。「人貴自知」,不僅知道自己的長處也知道自己短處的人才能活得坦然自在;否則就會活得很累很苦很委屈。「淡泊明志」,固然很好;但是要自己甘於淡泊而又能明志才行。「無求便是安心法」,這話說得很對。但是要真正做到無求卻很不容易。張中行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能夠做到無求的人。

有人認為張中行先生的文章「寫得極好」,並且說:「現在人們說誰的文章好,往往是吹的;說誰的文章不好也是吹的。」但是張中行先生的文章確實好,「不是吹的」。因為好文章總會有它的讀者群和知音人的。「人以文傳」就是這個道理。「知音少弦斷何人」,有時也是難免的;即使像魯迅那樣的大文豪也是如此啊!其實這些事本來無足掛齒也無須介意。「公道世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倒不失為人生快事一樁也!至於這篇文章是受人歡迎還是受人唾棄全憑它自己寫得好不好了。我相信:如果把它拿到報紙上去發表定會得到不少人的青睞的。我為此而高興也為此而自慰!

《 中學語文》有一篇文章寫到張中行先生的文章是寫得好的:「他在淡泊、平靜之中,卻又含蓄深沉地顯示出一股蓄積奔涌的生命活力。」這也是一個很有深度的評論。由此可以知道:做人要想不寂寞不容易;但是要做得不寂寞卻又必須做好人做好事才行啊!

寫這篇東西的用意是勸大家好好讀讀張中行

以上就是【自嘲張中行文章】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