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章範文

《齊桓晉文之事章》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原文如下:

齊宣王問曰: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無以王矣。

曰: 寡人有疾,寡人好聲色。

對曰: 於聲色,王無疾焉,夫天下王之道,定於一。 今君王亦一存其志耳,欲惡皆得其宜,斯民而已矣。 天下歸仁焉。 王曰: 叟無乃太極乎! 朕所謂甚篤於好色也。

對曰: 未有家而制國語者,未之有也。 身不行道,不行於人;利天下者,天下屬之於王。 王也者,萬世之國君也,不可以盈而已也。 身將由宋君也? 以一時之變,而輕天下之故,斯亦已矣。

曰: 爲萬世計也。 唐、虞既衰,而夏、殷、周興;其興也,爲之長治久安而後已。 然則 一世苟興,盜賊多起,隨而名之曰竊也,有國者將焉取之?

臣弒其君者,必其土著也;子弒其父者,必其俗洚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君子以仁政為己任,而人以爲姑息之地。 夫忍於一己之私以行公義者,固有君矣;忍於名分所當然者以行公義者,固有臣矣;忍於妻子之請以行公義者,固有父子矣;若夫三軍不戒而可以治得者,其唯仁在其中矣。

上述文本摘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是一篇齊宣王與孟子的對話記錄。

齊桓晉文之事章的原文及譯文為:

齊宣王(問)說: 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於諸侯的事情,您(孟子)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 我孔子的學生中沒有談起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於諸侯的事情的,是沒有辦法把王道(施行)於天下的。

(齊宣王)說: 我有個毛病,就是喜歡聲色。

(孟子)回答說: 您要是不喜歡聲色,(那麼合於仁政的)王道就可以定了。(施行王道),一定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規範。(今)君王您能堅守本志就可以了,(把讓天下百姓都過上溫飽生活作為自己的本分。)那麼天下百姓都會歸向於仁了。(定於一後的標準後),再就是喜歡什麼得到什麼都是合適的那時候您的民眾就歸服了!在您的領導下,天下歸仁德呀! 宣王說: 恐怕就是沒有私慾就沒有愛國的忠心吧?我認為自己對聲色還喜歡得非常深呢!

(孟子)回答說: 沒有立家室就制訂國家大政方針的還沒有過呢!(當一個君主不按正道行事)連自身都不能按正道去做,(又怎麼能使別人按正道去做呢?)利於天下的就是使天下安治安定的政治措施。(所以)做一國之君的人,(不能只顧自己享樂而損害國家利益。)做一國之君的人,應該是統領萬世(統治權)的君主,(不能只顧自己享樂而損害國家利益。)如果只顧一時之快,(那樣的話)就輕視了天下的安危存亡。(所以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從長遠利益出發。)唐堯、虞舜時代衰落了以後,(先後出現)夏、商、周三代代替衰落的時代。(夏、商、周三代的興盛衰亡。)興盛的時期,(總是能夠長久安定地治理天下)是替天下人做好表率才做到的罷了。(那麼一個朝代只要興盛一時。)就有人竊國起事。(這樣起事的人一定懂得一些道理才能得逞。)有所得國的君主能怎樣吸取教訓呢? 弒君的臣子一定是本國的平民百姓;弒父的兇手一定是本國的風俗不好造成的。(但這樣還不能稱霸天下的君主是沒有的。)君子把實行仁政作為自己的責任,(但人們卻認為這是容易做到的地方。)能忍住一己私慾而行公義的,(固然有了君主

以上就是【齊桓晉文之事章範文】的相關內容,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