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考察報告

澳洲教育考察報告


澳洲教育考察報告
作者:張曦

來自南太平洋的啓迪
——關於澳大利亞、紐西蘭教育的考察報告
寧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團
一、概況
寧波市人民政府澳新教育考察團於2004年11月5日至11月18日赴澳大利亞、紐西蘭進行了為期12天的考察訪問。本次教育考察團由市教育局黨工委副書記、副局長黃士力任團長,團員有: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張清坤、市政府教衛文體處處長胡國權、市教育局高校招生辦公室助理調研員徐慧珍、寧波廣播電視大學黨委書記畢祗源、寧波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書記張駿樂、寧波大學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分院院長陳寧軍、寧波市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孫惠敏、寧波市效實中學副校長張曦。
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聽介紹、觀校園、進課堂以及與當地師生的直接交流等形式,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教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和了解,特別是對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具體的考察和交流,從而汲取其成功經驗,對推動我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新的思路。
在澳、新期間,考察團聽取了新南威爾士洲教育培訓部和昆士蘭洲教育藝術部有關負責人對澳大利亞及兩個洲教育情況的介紹,並實地考察了奧克蘭大學、雪梨技術學院、Mount Gravatt High School等學校,感受了雪梨大學的校園氛圍。團員們一致感到:這次考察時間雖短,參觀的學校也不多,但是收獲頗豐,對我們今後從事教育改革和發展有很大的啓發作用。由於考察時間的關系,本報告主要介紹對澳大利亞教育的感受。
二、澳洲教育的主要特點
澳大利亞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近年來,澳大利亞的教育水準不斷提高,在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中屬於最高檔次一類。
根據澳大利亞的法律,各州與地區政府負責教育,聯邦政府則是提供資金和參與製定政策的合作夥伴。投資教育的還有個人、家庭和民間組織。由於歷史原因,澳大利亞的教育體製,大致承襲英國系統,分為國小6年、中學6年、專科2-3年及大學3-6年。
雖然澳大利亞全國隻有37所公立大學,2所私立大學。但由於聯邦政府對教育質量的嚴格控製和管理,並投入大量的資金確保教育和科研的需要,因此,各校都保持很高的質量。在最近公布的,由連續20年為世界大學排座次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推出的最新一期榜單上,澳大利亞有6所大學進入前50名。
如果說澳大利亞的大學教育正處在大踏步上升的階段,並得到世界各國廣泛承認的話,那麽,其規模龐大,體系完整,發展迅速的職業技術教育,則已成了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武器,並在該國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與綜合性大學相比,澳大利亞高等技術學院和理工學院的課程特點是更加註重面向就業需要,對經濟建設的貢獻度更大。
考察團一行通過聽取教育行政部門官員的介紹,與在澳中國留學生的面對面交流和對學校的參觀訪問,以及在考察期間對澳大利亞經濟、社會的直接感受,對澳大利亞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十分註重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澳大利亞的綜合國力屬於發達國家之列,並正日益提高。對此,不少澳大利亞人感慨地說:“我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囚犯,我國能有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依靠教育。” 由此可見,教育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重要關系。其可供學習的經驗主要有:
⑴ 教育普及程度,適應了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澳大利亞的法律規定:6-15歲的孩子,必須接受強製性的學校教育。在此期間,教育是免費的。當孩子接受完十年義務教育後,可以有多種發展途徑:一是繼續讀完高中;二是直接就業;三是接受職業技術培訓後就業。在15年前大部分學生上完十年就不再上學了,而現在選擇直接就業的學生越來越少了,有四分之三的人會繼續完成高中的學業。目前,澳大利亞已經基本普及了12年教育。到大學深造的人數近15年增加了70%。上職業學校的人則更多,往往還是在職帶薪上學。國民受教育的年限的延長,反映出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們對教育的需求,而教育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
⑵ 政府重視教育,確保了教育經費的需要。看一個國家對教育是否重視,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投入的多少。近年來,澳大利亞在這方面成長十分迅速,1998年,澳大利亞教育總經費就已達到了佔GDP的5.46%;財政性教育經費則佔全部教育經費的84.1%,而非財政性教育經費僅佔全部教育經費的15.9%。除了州政府的正常性教育投入外,學校用於硬體設施的經費全部由聯邦政府下撥。另外,除義務教育階段的費用全部由政府投入外,對於參加各類職業培訓的學員,政府也會給予一定的補助。特別是對工作後繼續參加職業培訓的學員,常常可以帶薪讀書。
除此之外,家長和社會各界也會對學校的建設自願捐資,如幫助學校建一個電腦房,或者在校園裏建立一個健身房等。一些企業也會向有關職業培訓學校提供實驗實訓設備,如雪梨技術學院汽車系的設備,都是由各汽車廠自願捐助的。
⑶ 大力發展職教,建立了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體系舉世聞名,與德國的職業教育水準相當,且有其自身的諸多特點。為澳大利亞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高貭素的勞動者隊伍。
澳大利亞進行職業教育的主體力量是技術和繼續教育學院,全國現有TAFE學院250所,由政府資助的在校生有130萬人。國家訓練局負責製定全國性政策,指導職業教育發展。根據我們的了解,當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製度表現出以下一些顯著特點:
第一,發揮行業組織在職業能力標準製定中的作用。在國家訓練局的協調下,澳大利亞設有21個全國性行業培訓咨詢組織。這些組織進行本行業的就業需求預測和職業分析,製定職業能力標準,向TAFE學院和其他教育和培訓機構提供專業、課程和教學依據。
行業培訓咨詢組織經過研究得出的普遍結論是:很多新增加的就業機會是職業性、技術性和套用性的工作崗位,發展職業教育對於提高澳大利亞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預測表明,未來十年對擁有職業資格的就業人員的需要量將不斷增加。在勞動就業領域,具有相應資格證書、技術水準較高的就業人員正在取代那些無相應資格證書、技術水準較低的就業人員。這些事實使行業企業對於職業教育有了很高的認可度。職業教育的畢業生有了很好的就業前景,從而提高了職教的社會地位。一些大學畢業生甚至也需到TAFE學院接受職業培訓後,才能有比較廣泛的就業機會。有的TAFE學院具有百餘年的歷史,辦學基礎相當雄厚,但並沒有升格為大學,這與職業教育地位較高、滿足行業企業用人需要並得到行業企業的認可有很大關系。
由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和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有的行業正在與國際相關行業的職業能力標準接軌。因此,上世紀9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政府建立了普教與職教相等值的證書體系,職教領域據此製定出了相應的能力標準要求。
第二,建立國家統一的證書、文憑和學位架構,使職教成為國家教育體系有機的組成部分。澳大利亞為十年製義務教育之後的教育和培訓建立了全國統一的、與工作崗位相對應的教育和培訓證書體系。這種統一的證書製度和課程內容的模組式結構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溝通;使就業前教育與就業後教育相聯系,體現了終身教育的思想。例如,在普通高中教育階段,學生就可以自由地選擇證書Ⅰ和證書Ⅱ要求的職業教育課程;高中畢業進人TAFE學院後,在高中教育階段所得的職業教育課程的學分得到承認,即不必從頭學起,可直接學習後續的課程模組。
第三,按照職業能力標準和證書架構開發課程、組織教學。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專業和課程設定,以行業組織製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統一的證書製度為依據,具體內容和安排由企業、專業團體、學院和教育部門聯合製定,並根據勞動力市場變化情況不斷修訂。TAFE學院能否開設某一專業,須經過地方教育部門和行業組織的嚴格審核。
第四,建立高貭素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TAFE學院的教師一般至少有3-5年行業專業工作的經驗。這是通過教師的招聘標準來實現的。TAFE學院的教師全部從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中招聘。沒有直接從大學畢業生中招聘職業教育教師的現象。新招聘的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的同時,須到大學教育學院進行為期l-2年的“部分時間製”學習,由學院資助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教師在應聘之後,同時也是有關專業協會的成員,參加專業協會的活動,接受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和信息。在教師的管理上,終身僱傭製教師越來越少,契約製和臨時性教師越來越多。
第五,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盡管政府是TAFE學院的擁有者,但每年向學院撥款時,是以教育和培訓這個“特殊商品”的“購買者”的姿態出現的,即採用高效率的商業化方式。哪一個學院教育和培訓適應經濟和社會需要,且質量高、成本低,政府就“購買”哪一個學院的教育和培訓,即向哪一個學院撥款。這種撥款機製成為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發展的指揮棒。企業的和私立的教育和培訓機構也積極參加該市場的競爭。這種管理模式促使學院最大限度地適應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資源。目前,TAFE學院中出現了相互合並現象,就是學院力求減少管理人員、提高辦學規模效益,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的表現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鼓勵TAFE學院進入市場,得到企業等社會各方面的資助。從一定意義上講,TAFE學院不僅是政府的教育和培訓機構,而且是“經營實體”。
2.在學校教育中,十分註重“以人為本”
在考察中,我們深深地感到,澳大利亞學校中處處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一點,與我國的教育現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一進校園,到處都可以看到充滿燦爛笑容的學生們,他們在無憂無慮地進行各種體育活動。他們的也帶著大大的書包,但大書包裏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放滿了書本,而是各種玩具。見到我們這些亞洲面孔的外國人,他們會用日文或中文向我們大聲問好。在教室裏,在校園裏,校長自豪地向我們介紹:這個是學生設計的;那個是根據學生的要求由學校建設起來的;那個實驗室正由學生和老師一起進行改造……
學校教育“以人為本”不僅體現在活動中,更為重要地是體現在教育體系及課程設計上。前文已述,在澳大利亞的教育體系中,實行十年製義務教育。即學生學完十年後,便可以選擇就業或繼續學習,如果繼續學習,又可以選擇普通高中或職業技術教育。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是與終身教育相聯系的,所以即使大學畢業後,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後,如果覺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術學院去學習相關的課程,進TAFE學習沒有年齡限製,而學習的費用隻是普通大學的十分之一。這些措施,都為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貭素,提高勞動者的技術能力提供了極好的條件。
在新南威爾士州,中學的教育計畫還須徵求家長的同意方可實施。
學校教育中體現了以“生”為本,在學校發展的問題上則做到了以“師”為本。提高教師的準入“門檻”,設立教師註冊委員會,強化師德的要求。對已任教師,則十分尊重教師的勞動,尊重教師的創造性工作,關心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3.十分註重因材施教,妥善處理好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的關系
澳大利亞曾是一個實行精英教育的國家。近年來,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他們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大眾化和均衡化了。
昆士蘭州教育藝術部的Len Willis先生在向我們介紹的過程中,時時都在體現要在本州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思想。昆士蘭州幅員遼闊,所屬各地的經濟發展水準差距很大,人口分布也極不平衡。為了使邊遠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首府地區同樣的優質教育,州教育部提出了許多扶助政策,提高那些地區的教育水準。
由於歷史原因,澳大利亞仍然存在著一定數量的精英學校。對於這些學校,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採取了任其發展的策略,既不強迫取消,也不在經費或其它政策上對其網開一面,而是完全享受與普通學校同樣的標準。在政府對學校的評估時,也絕不純粹以升學率等因素來評價學校,使各類學校都能得到良性發展。
4.十分註重教學資源的有效配置
澳大利亞的學校教育經費十分充餘,除了政府下撥的經費,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也會向學校捐資助學。
但是,從我們參觀的幾所學校的情況來看,學校的建設大多以“高效、實用、夠用”為原則,所有的設施設備並不追求豪華和氣派。在Mount Gravatt High School,學校的體育設施十分普及,除了一個簡易的室內體育館,還有用幾根大鐵柱子支撐起來的一個大“雨篷”,構成了一個風雨球場。學生們在裏面進行著各種體育運動。我們看了,不禁連聲叫好。因為這個操場完全可以滿足學生的一般性體育活動的需要,但建設資金比造一個標準體育館不知要節省了多少,建設的周期也大大縮短了。這樣一個簡易活動場地,其體育活動的功能是不會比標準體育館少很多的。
雪梨技術學院是一所在國際上也享有一定盛譽的TAFE學校,那裏也沒有看到很多豪華的設施或特別昂貴的設備。聽圖書館的負責人介紹說,學校圖書館的藏書量並不是很多,但所有的書籍都是對學生學習有用的。過時的、陳舊的書籍全部處理掉了。他說,學校不必成為藏書樓,萬一要查找一些歷史資料,完全可以到市圖書館去。我們發現,該圖書館用於師生檢索的電腦數量不會超過一百台,據說配置也不是最先進的。學生使用電腦都是預約登記,由學校統一安排時間。從這個事例,進一步體現了他們的“夠用”原則。
5.十分註重人與環境的關系,加強了環保意識和環境育人的功能
一踏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國土,給我們的第一印象便是天空特別的藍,空氣也非常清新。在紐西蘭,我們從奧克蘭驅車向威靈頓轉移的過程中,車窗兩邊盡是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牛羊成群的油畫般的田園風光,就像WINDOWS XP桌面的圖像。
在澳大利亞也有類似的景色。每個城市都有讓人著迷的地方:坎培拉四季樹茂花繁、綠草如茵,704公頃的格裏芬湖四周風景如畫,“花園首都”當之無愧;雪梨風帆形的歌劇院,屹立於貝尼朗岬角海灣上,1149米長的單拱大橋橫空出世,與碼頭老區的舊式建築及現代高樓交相輝映,讓人百看不厭;植物園公園佔市區面積1/4的墨爾本到處鬱鬱蔥蔥,百花爭艷,鳥語花香。與澳大利亞人交談,環境美是他們最感自豪的地方。
同樣,澳、新的大學校園,一般都是沒有圍牆,沒有氣派的門樓。城中有校,校中有街,校園的建築與綠化與整個城市完全融為一體,沒有絲毫的刻意和做作。
之所以有如此美好的環境,除了這兩個國家人口稀少,更重要的是人的貭素非常高,人人都有強烈的保護環境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的形成,應歸功於學校長期開展的對孩子們的環境教育。
據新南威爾士州教育培訓部的Jenni Shipp女士介紹,在教育部不多的機構裏,有一個專門從事環境教育的部門,承擔著全州的環境教育的重任。從國小起的各年級,都開設有環境教育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並不都是在課堂裏紙上談兵,更多的是讓學生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體會、感悟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產生發自內心的環保責任心,從而成為環保事業的志願者。
因此,開展全民環保意識教育,使人人意識到保護環境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讓政府的決策變成人人自覺執行的方針,這是事情成功的關鍵。
三、通過考察對我們的啓示
1.要更加註重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進入21世紀,教育的任務已經不僅僅是教書育人,傳道解惑了。各級各類學校,必須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提供更多更強的人才支撐。高校充分利用學校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更快地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作為政府,則更應充分認識到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搞好教育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劃和布局,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經費投入。在現有經費的條件下,則要切實保證經費的有效使用,杜絕浪費和盲目攀比,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口上。
2.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應該說,目前我國教育界對“以人為本”已有了比較強烈的共識,但缺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真正體現這一科學而先進理念的行動。有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一方面也在高喊“以人為本”,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卻根本不考慮學校和學生的實際,不尊重學生和教師的意見和要求。所以說,我們的“以人為本”還僅僅停留在口號上,與真正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要求還相去甚遠。這就需要我們實實在在地去做。我們認為:當前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幾件事。第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教學活動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會他自己真正想了解和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而不能過分拘泥於教材和大綱,更不能以應付各類考試的要求作為教學的第一需要。在新的教育情勢下,學校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單純的“我教你學”的被動關系。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建構,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第二,要切實轉變學生觀。傳統教學中把學生當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和“海綿”,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教學中不可避免出現“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我們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隨著教育產業化政策的體現,學生與學校的關系應該是一種企業與客戶的關系。學校應該向社會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培訓等服務,而學生則是接受服務的客戶。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體現以人為本。第三,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逐步按新課程理念實施教學。新課程標準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改變課程過於註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註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第四,也是最關鍵的,要真正改變對學校和學生的評價體系。近年來,“轟轟烈烈抓貭素教育,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的現象並未有根本性的改變,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尚未建立一套對學校、對學生的科學評價體系。升學考試的成績,仍然被人們當作衡量一所學校教學質量好壞的唯一標準。所以傳統的一套應試教育的方法仍然可以大行其道,使得以人為本的理念無法得到真正的落實。
3.要更加註重辦好職業技術教育
⑴各級政府要在重視高教、普教的同時,進一步認識職業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要切實按社會的需求來巨觀調控各級各類職業學校的專業設定、師資配備。改變辦學實體功能單一、管理封閉的現象,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真正按職業教育的規律和特色來興辦職業學校,切忌把職業學校辦成另一條聯考“獨木橋”。要進一步落實“持證上崗”的就業要求,促進就業前的培訓市場更加興旺,以滿足國民就業或從業的需要。
⑵社會要轉變對職業教育的認識。要通過各種輿論工具,進一步加大對職業教育重要性的宣傳。使社會各界都能看到近二十年來,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作出的重大貢獻。要切實扭轉目前社會上重學歷、輕技能的錯誤觀點,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強化職業培訓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貭素,對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所發揮的重大作用。
⑶職業學校自身要樹立信心,辦出質量和特色。作為職業學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一方面要樹立足夠的信心,同時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努力辦出職業學校的特色和優勢,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
要盡快改變職業學校專業師資薄弱的現狀。對擔任專業課的教師應每周安排一天,每月安排幾天,每年安排一段時間離開學校到行業或企業內專業崗位實踐,保持與產業界的緊密聯系。使專業教師可以了解新信息,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能,對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等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就能提高他們設計與開發教材的能力以及靈活施教的本領,從而提高培訓的質量。

                                               2004-12-7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澳洲教育考察報告@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