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

80年代被稱為「萬元戶」的有錢人,小欖公社埒西二大隊黃新文


萬元戶,這一說法,相信很多的讀者朋友都有印象,在我的印象里,這個萬元戶似乎比現在的身家千萬更吸引注意力。當時的萬元戶指的是存款或者收入在一元以上的家庭民戶。萬元戶這個詞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產生的,消失時間大約是在1997年。

在70年代末80年代時,萬元戶是相當了得的人家。我們來看下當時的基本物價:米價0.14元左右,肉價0.95元左右,走親戚送禮2元左右,壓歲錢0.1-0.2元,可想而知,這個萬元戶是個什麼概念。80年代初期,工資也很低,工廠的員工工資在30元左右。就這樣的收入,成為一個萬元戶有多麼的難,一般的人是攢不到的。

現在很少有人還記得“黃新文”這個名字。但改革開放之初的年代,他可是全中國數億農民艷羨的對象。1979年2月,人民日報以《靠辛勤勞動過上富裕生活》為題報導了他的事跡:小欖公社埒西二大隊第二生產隊社員黃新文,1978年靠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所得和發展以養豬為主的家庭副業,全年總收入達1.07萬元,扣除家庭副業的成本,純收入為5900多元。

這是新中國出現的第一個農民“萬元戶”。一時間,全國各地或親臨、或來函,向黃新文請教致富經的絡繹不絕。

山東省臨清縣八岔路公社趙塔頭大隊社員趙汝蘭帶領全家勤勞致富,當年家庭純收入10239元,蓋起新房,還添置了腳踏車和縫紉機。趙汝蘭一家成為山東省首個見報的“萬元戶”。

1979年冬天,村里把地承包到各戶,她老兩口,以及他兄弟4個,還有兩個妹妹,再加兩個剛過門的媳婦,共10個勞力,承包了21畝地,第二年又開墾了9畝荒地,總共種了30畝“魯棉1號”。當年,每畝地收棉花110多公斤,30畝地一共產棉花3300多公斤,每公斤棉花平均賣到5塊2毛錢、總共賣了17000多塊。除去棉種、農藥、化肥、柴油等投入,淨落1萬多塊錢。從那年起,她家不愁吃不愁穿了,添了5輛腳踏車、3台縫紉機、2塊手錶、1個座鐘、2台收音機,1982年,又蓋了6間新房。後來直到現在2008年,她還一直用著28年前買的“北極星”牌座鐘。

走進趙汝蘭的老三趙光思家中,地面鋪設著地板磚,屋頂精裝修,嶄新沙發,潔淨茶几,新潮家具。旁邊偏房是廚房和洗澡間,院內種著月季和冬青,有花有草,生機盎然,顯示著如今農民富足生活。

全國各地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根據1997年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農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照戶均4.35人計算,平均戶收入已超過萬元,家家都成為萬元戶。萬元戶在失去原有的標桿作用後,成為歷史名詞。雖然在現在的人看來,萬元不算什麼。但是,在當年,“萬元戶”是很多人追逐的夢想。在當時,很多先富起來的人的財富,很快就突破了萬元,甚至十萬元,但“萬元戶”已深入人心,也印證了人們致富的強烈渴望。

“萬元不算富,十萬剛起步,百萬才是真正富。”這句流行語是90年代末中國人擁有財富的真正寫照。把這句話改一下送給大家:十萬不算富,百萬剛起步,千萬才是真正富。祝願大家羊年發大財。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80年代被稱為「萬元戶」的有錢人,小欖公社埒西二大隊黃新文@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