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空虛的好處
俞敏洪:空虛的好處
人為什麽想做事情?因為無所事事會讓人感到很空虛,而空虛是需要填補的,所以人們會去做填補自己空虛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空虛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可以成為一個人做事情的動力之一。
每個人填補空虛的方式不一樣,常常因為愛好、年齡、地域、目標、境界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從這個角度來看,用來填補空虛的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對於有些人來說純屬浪費生命的事情,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是有益身心的妙方。比如,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天天打痲將或者打電動也許能暫時填補空虛,但長遠來看,這種方式隻會使他墮入更加空虛的深淵;但對於一個老年人來說,打痲將或者打電動卻有可能促進健康,能夠活躍大腦思維,增加動手能力,甚至防止老年痴呆。
尋找有意義的事情做是填補空虛最好的方式,因為有意義的事情不僅能填補空虛,而且還會給做事的人帶來成就感。用讀書來填補空虛,會產生別的工作所不能帶來的快感和寧靜;用旅遊來填補空虛,會擴大眼界和胸懷。如果一個人一頭扎入自己的興趣中,用研究心愛的事物來填補空虛,則不僅會從心理上產生成就感,而且會在現實中創造出扎扎實實的的成就來。比如,大部分詩人、小說家、科學家等都是一頭扎進了心愛的學科裏面,最後才在自己的領域內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另外,對於一些事情的喜好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可以慢慢培養的。我有一個朋友,他原來並不喜歡收藏舊家具,但後來他把經營的公司賣了,變得無所事事、百無聊賴,於是開始慢慢接觸收藏,用以打發忽然變多的時間。現在,他已經成了小有名氣的舊家具收藏家,對於舊家具的熱愛已經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對別的東西簡直都視而不見了。你想,這個時候,他的內心還會有空虛感嗎?那曾經的空虛早被他對收藏的熱愛填滿了。
有的時候,我們自以為某個理想實現了,或者某件事情完成了,生命就充實了。但生命是一個不斷前行的過程,就像爬山:在爬上一座山頭之前,我們心裏把山頭作為目標,以為這個目標就是我們的終極理想,登頂就會讓我們覺得完滿;但到達頂峰後,我們卻又常常四顧茫然,因為理想的達成也意味著奮鬥的結束,充實感會隨著目標的消失而消失。事實上,任何充實都不能填補一輩子的生命。充實過後會有新的空虛,需要我們繼續去填補。比如男女在一起戀愛的時候,沉浸在對方的世界,兩人都是充實的,但熱戀過後總會有感到空虛的時候,那該如何彌補這個空虛?是喜新厭舊,還是不斷發現對方值得你珍愛的品質並攜手前行?這是每個年輕人都會面臨的選擇。工作和事業也一樣。我們在工作和事業中取得成功之後,繼而就有可能感到空虛。這時你是選擇尋覓更高的目標繼續攀登,還是從此一蹶不振,決定著你能否能持續不斷地獲得心靈的滿足。空虛,在這個意義上,也許能成為創造力的推動力。
總之,隻要你選擇填補空虛的事情是正確的,那空虛就不是一件壞事,它說明隻要你願意,你馬上就可以著手去做有意義的事。人生的種種絢爛之花,很多就是開放在空虛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