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知識 > 新聞報導

新聞評論、本報評價員文章


    這是新聞評論中的一種評論形式。其規格和重要性僅次於社論和編輯部文章,篇幅一般也比它們小。評論論述的範圍廣泛,大都就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的某一方面,進行分析和評論。有些評論、本報評論員文章和有關的新聞報導同時發表,起著輿論導向的作用。    《實例》    開墾第一生產力的肥田沃土    本報評論員    建國以來第一次由黨和政府召開的全國科普工作會議,在「九五」計畫第一年的年初開幕,是意味深長的。在剛剛過去的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第一次莊嚴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認識這次科普工作會議的重要意義,我們就不難理解:黨中央正是基於21世紀民族振興和國際競爭的考慮,高瞻遠矚地把科學普及工作納入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整體部署之中了。    科學普及對於當代中國的重要作用,應該在民族振興的背景下理解。當代和未來的國際競爭,是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競爭;其競爭的焦點,是那些能夠直接推動現實物質生產的高技術項目。然而,這樣的高科技如何才能持續不斷地生長呢?有利於高科技生長的政策如何能夠長久深入人心呢?科學技術是在人民中生長的,而人是按照自然規律一代代延續的,只有在全民族的生活中確立愛好科學、重視科學、信仰科學的科學精神,才能保證在民族的生命傳遞中持續不斷地產生科學技術成果。科學技術需要一個良好的生長機制,由科學普及而創造的全民科技素質、全民的科學文化,就是這樣一種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科學普及是為科學技術的生長開墾沃土。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充分理解在青少年中進行科學普及的重要意義。    科學普及也是一種競爭。當代國際科學技術之爭,爭在高科技成果的水平,也爭在國民整體的科學文化素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國民整體的科學文化素質,則是科學技術在全社會物質生產中實現的基礎。世界的科技競爭,既在「峰尖」上較量,也在這個基礎上較量。改革開放以來,一個國際競爭視野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實際上已經在承受這樣的競爭壓力了。從目前我國現狀看,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很低,15歲以上文盲、半文盲1.8億人,科盲人數更多。面對愈益激烈的科技競爭,如果我們不能抓住機遇,在比較短的時間裡在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上有所作為,就難以在面向下一世紀競爭中取勝。    科學普及,是培養一代新人的事業,對於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將產生重要影響。每一個在青少年時代讀過一本優秀科普著作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在人生的歷程中,科學展示給我們的世界,是光明澄澈的,是和諧的,是令人有信心的。這樣一個世界圖景不知不覺地滲透進我們的心靈,促進著我們的人格健康成長,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相反,愚昧和迷信的精神氛圍則不利於成長中的青少年建立起人的尊嚴和信心,甚至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消極的、扭曲的影響。近年來一些地方迷信和偽科學的沉渣泛起告訴我們,科學與愚昧的鬥爭在當代中國並沒有結束。科學普及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在培養人的素質,也是在爭奪人的精神陣地。    黨中央、國務院對科學普及工作十分重視,1994年1月2日就曾發布《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對科普事業在當代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兩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意義,科學普及的重點內容、重點對象及運行機制的改革作出了明確的指示。在這個檔案中,科普工作被看作國家基礎建設和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檔案的指導下,國家還將進一步組織制定科普工作的總體規劃,將其納入到國家「九五」計畫,並逐級納入各部門和地方的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規劃,從而形成新形勢下科學普及事業的政策基礎。正是這樣的政策基礎,為在過去從未有過的廣度和深度上進行全民族科學普及提供了重要保證。    廣大青年不僅是科學普及的重要對象,他們作為最活躍、最富朝氣的力量,也是科學普及的生力軍。科學普及工作,必須進行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動員。如果說,數百、上千個高科技項目尚可依賴政府的力量的話,那麼,在億萬人民中進行科學普及,就必然是一項民眾化、社會化的事業了。在這項事業上,當代中國青年必須擔當起歷史責任。不久前召開的共青團十三屆四中全會,在《關於帶領廣大團員青年為實現跨世紀宏偉目標艱苦創業的決定》中,要求團組織帶領青年農民圍繞科技興家,努力掌握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要深入開展大、中學生科技文化服務和掃盲行動。在當前方興未艾的「服務萬村脫貧致富奔小康行動」、「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活動」以及各類科技扶貧活動中,廣大團員青年為科學普及發揮著積極作用。    到本紀世末,民眾化、社會化、經常化的科普工作,將使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有明顯提高,特別是通過廣大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特別是通過廣大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將使我國經濟發展初步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軌道上。一個科學普及的新高潮即將到來,它是中國人跨越世紀的前奏曲,讓我們一起來迎接這個高潮,推動這個高潮吧!    《實例》    評論分裂國家 本性難移    ——評李登輝最近關於兩岸關係的談話    李登輝為了改變他破壞兩岸關係的形象,最近大談要「緩和」兩岸關係。他甜言密語,提出了一些極具欺騙性的主張,甚至吹噓說在改善兩岸關係上,只有他最有「膽識」。對李登輝的各種「緩和」假象,有必要加以揭穿。    李登輝近期就兩岸關係發展發表談話是在二月十日和二十三日,他在談話中表示,在此次變更台灣領導人的活動中他如果當選,將「全力推動」「終止兩岸敵對狀態、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營造和平環境,開展互惠互利,共同繁榮的關係」、也不排除兩岸領導見面的「可能性」等等。在這裡,李登輝根本不談一個中國的原則,不談兩岸統一,而是堅持在強化「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強化「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台獨」立場、堅持將兩岸目前的分離狀態變為永久性分裂的前提下,來談海峽兩岸的「終止敵對狀態」和「互惠互利、共同繁榮」,來談什麼「和平協定」。這同江澤民主席去年一月三十日重要談話中提出的「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定。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是根本不相同的。江澤民主席主張的兩岸和平統一談判,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進行的。就是說,結束敵對狀態是為了達到兩岸的和平統一,而李登輝則是要在堅持分裂基礎上的兩岸「終止敵對狀態」和「互惠互利,共同繁榮」。    一方是主張和平地走向統一,另一方是企圖和平地走向分裂,兩者截然相反,難怪他的這些話一出籠,港台就有報紙指明這不過是一種拉票的花招,而不是真有什麼善意。    但是,就在他把「緩和」曲高唱入雲的同時,李登輝也不時改變腔調。他忽而藉口兩岸經濟發展不同,不能談統一,還聲稱只有大陸改變了政治制度才談統一,並拍著胸脯稱只有他「最有膽識」與大陸對抗,甚至一再信口開河說,大陸是因為看他「搞得太好」,「眼紅」了才對他開展批評,還說大陸被台灣的「民主」嚇死了。有一次他竟聲稱要統一就要「強化國防」和「提升台灣國際地位」,即加緊到國際上去收羅武器和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在二月二十三日的記者招待會上,他更公然表示要「走中道,不搞獨、不搞統」,並稱講統一「非常難」。誰都明白,這裡的所謂「走中道,不搞獨」是虛晃一槍,其實質,就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事實上的獨立」,就是「獨台」或「台獨」,而「不搞統」,才是貨真價實、不加掩飾的肺腑之言。    曾有台港輿論提到,李登輝很懂得「生存法則」,當外部環境不利的時候,他能不斷變換自己的顏色隱蔽下來,待站穩腳跟再露出原來的面目。島內現在進戰吃緊,正是李登輝不斷變換說詞,把自己隱蔽下來的時候。但是,不管他怎麼朝三暮四善於變色,精於偽裝,但李登輝分裂國家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而所有這些變化,也無非是他自己曾私下透露過,在處理海峽兩岸關係上「一手利刀,一手蜜糖的戰略」的不斷運用。不過,李登輝這些拙劣的表演,只能把自己越抹越黑,正像他講了130多次反「台獨」,但越來越多的人都認為他確是在搞「台獨」一樣,李登輝的騙術,已經越來越不靈了。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新聞評論、本報評價員文章@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