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稅費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農村稅費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統攬全局,審時度勢,作出的一項旨在規範農村稅費製度,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的重大舉措。2002-2003年上半年,根據中央、省、市、區的統一部署,我鎮積極穩妥地實施了農村稅費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改革後,我鎮農民負擔總額為227.72萬元,其中:農業正稅為189.76萬元,農業稅附加為37.96萬元,畝平負擔61.7元,畝平負 擔 下降了25.49%, 比省規定的20%的標準降低了5。49,達到了村村減負,戶戶受益的目標。同時,遏製了農村亂收費、亂集資和各種亂攤派;規範了農村稅收製度;密切了幹群關系,黨和政府在農民中的威信進一步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的穩定和發展。但是,從我鎮的農村稅費改革的實踐來看,農村稅費改革中還存在諸多問題,給鎮村兩級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亟待我們認真研究並加以解決。

問題與原因

村級包袱沉重,債務化解難。

截止2002年底,全鎮十五個村債務總額為664.3萬元,村平44.29萬元,最多的解放村達83.2萬元,村級債務農民人均420.5元。通過我們的調查了解,這些債務主要是因「普九」達標、部分農戶欠歷年款、和發展地方事業導致的高息借款、村墊付農業稅、財務管理不善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且村級至今無能力償還,加稅改後村級資金來源渠道變窄,債務償還就更加困難,導致村級債務逐年疊加,包袱沉重,債務化解越來越難。

農民納稅意識差,農業稅及附加徵收難。

近年來,由於受市場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民的比較效益逐年下降,農民納稅意識退化,農業稅費徵收難一直是困擾鎮村兩級幹部的突出問題。稅費改革後,一方面按照上級的要求,農業稅及附加徵收的主體是財政部門,而基層財政所人員少,一個村財政所隻能安排一個人徵收,有的甚至兩個村由一人負責徵收,面對千家萬戶,他們使盡全力也難以完成徵收任務。而鎮村幹部的角色是協助,到戶隻能以「做工作為主」,理不直氣不壯;另一方面,上級的規定鎖定歷年債務,不許徵收歷年欠款,徵收了的還要清退,給部分民眾造成錯誤理解,認為歷欠款可以不還了。甚至有的農戶還說當年的稅費不交,到下年不也就成了歷欠款,照樣可以不還。這對部分交款積極的農戶打擊很大,致使一些交款積極的農戶也不願意還款了;第三,過去收稅,農戶可以上交實物,虧損部分村級從三提五統裏補貼,而現在隻能從農戶手中收取現金,從而大大增加了收稅的難度。因此,從這三個方面來講,農村稅費改後,農民納稅意識差,農業稅及附加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

村級經濟實力弱,村級公益事業發展難。

稅費改革政策規定,村內興辦集體生產和公益事業所需資金,按照「量力而行,民眾受益,民主決策,上限控製,使用公開」的原則辦理。但是,在村級實際操作中困難和矛盾重重,一是認識不到位。稅改後,公益事業建設投入由村民決策並以村民籌資為主,對於村兩委而言,一則怕痲煩,更擔心得不償失,與其一片好心辦砸事,而遭「非議」,不如墨守成規順其自然。對農戶而言,因認識不到位,或出於對村兩委的不信任,對村兩委的提案明知應為而不予支持。二是組織難到位。村級換屆選舉形成的塊塊負效應,使幹群關系受到了一定影響,有時直接導致村民代表會議難召集,或即使走到一起也難形成「共識」。三是村級經濟脆弱,發展難。稅改前,村級經濟來源渠道相對較寬,公益事業建設一般由村委會根據村級實際量力而行。而稅改後,村集體經濟發展困難,有限的資金保村級正常運轉尚捉襟見肘,更無力考慮其它支出;此外,村民大會雖同意的建設項目,也因農戶收入成長過緩集資困難而不能落實。其結果導致公益事業發展受阻。如停止教育集資後,農村中國小的基本建設投資沒有來源,雖然從轉移支付中給了一點,但經費還是不足,必將使農村教育的發展受到限製。特別是「兩工」取消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修路、架橋、文化衛生福利事業等的組織工作更加困難,尤其是一些跨村級的水利工程將更難實施,出現了張推李卸的現象。

鎮村兩級收入少,工作正常運轉難。

我鎮是典型的農業鎮,工業基礎薄弱,長期以來鎮村兩級主要靠農業稅收勉強維持現狀。稅費改革後,由於改革方案規定農業稅附加最多隻能收取農業稅正稅的20%,而且農業稅將在一定時期保持不變,這就導致鎮村兩級收入大幅度下降,增收困難。據調查,稅費改革後,我鎮十五個村的可用資金僅有70.23萬元,比改革前減少了26.37萬元,減幅達27.3%,每個村平均收入僅4.68萬元,鎮級財政缺口也達到23.12萬元。這就使鎮村兩級經濟實力削弱,各項工作正常運轉困難。

思考及建議

通過一年多的農村稅費改革實踐,我們深刻認識到,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是維護農民利益,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也是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農村的具體實踐。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農村稅費改革的精神,確保改革後農民負擔明顯減輕、不反彈,確保鄉鎮機構和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正常需要,針對我鎮稅費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認為要按照「鞏固、規範、配套、完善」的原則,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解決。

努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農村稅費改革後,農業稅總額在一定時期內是不變的,象我鎮一樣以農稅為主的鎮村兩級財力在一定時期內沒有了成長的空間,減輕農民負擔、解決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發展中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困難,從根本和長遠來看,必須靠發展壯大經濟實力來實現。農村經濟得不到發展,農民負擔難以減輕,減輕了也難以穩定。因此,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切實轉變職能,抓住農村稅費改革的機遇,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千方百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搞好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增值,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民致富,大力實施開放興鎮戰略,引進和培植骨幹稅源,增強鎮村兩級財力,為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提供保障。

努力化解鎮村兩級債務難題。

鎮村兩級長期形成的各種債務,已成為農村稅費改革的沉重包袱,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後,鎮級財政緊張,村級資金來源渠道變窄,減債更加困難。因此,在化解鎮村兩級債務問題上,要按照「區別情況,明確債權,各負其責,分類處理,逐步化解」的工作思路,逐一進行化解。對於鎮政府的負債,由鎮政府通過發展鎮級經濟、盤活資產來解決辦法。一是通過拍賣村荒山、坡、漁池等資源使用權和村集體閒置資產,盤活資產償債。二是對不符合國家規定的高息借貸,實行降息減債。三是對農民歷年所欠國家稅收已由村集體墊付的,應根據農村稅費改革的有關政策執行。

切實解決鎮村財力缺口問題。

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後,隨著農民負擔的減輕,鎮村兩級收入相應減少。在財政上出現了較大缺口,要解決這個問題,總的思路是靠自力更生,增收節支,立足於通過改革和發展來彌補財力缺口。一是要下大力精減機構,歸並設定過多、過散的事業單位,精簡鄉鎮財政供養人員,實現「減人、減事、減支」。二是要推進農村教育改革,通過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節約教育經費,切實解決好農村義務教育正常需求問題。三是要調整和完善鄉鎮財政體製,規範鄉鎮和村之間的分配關系。四是進一步規範村級財務管理,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取消村級招待費,減少村級支出。五是合理理財,充分用好現有財力,發展經濟,廣闢財源。

明確徵收主體,規範稅收征管工作。

建立規範的農村稅費製度,是農村稅費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農民負擔減輕、不反彈的關鍵。一是要明確稅收征管主體。改革後鎮村幹部沒有徵收農業稅的執法主體資格,隻有協稅義務,因此稅收征管主體隻能是財政部門。二是調整和充實基層征管力量,確保財政徵收主體到位,按照「財政幹部依法征稅、農民民眾依法納稅、鎮村幹部依法協稅」的要求,建立規範的農業稅收征管機製。三是改進農業稅徵收方式,在村或村民小組農戶集中的地方,設立固定或流動徵收點,實行「定點、定時、定額」的三定徵收方式。四是強化政策宣傳,不斷提高農民自主納稅的意識,由被動納稅向主動繳稅轉變。五是對歷欠稅款要製定相應的措施,保護大多數農戶的納稅積極性。六是加強征管隊伍建設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規範執法行為,完善執法監督。

規範村「一事一議」問題。

農村稅費改革後,村內公益事業建設主要靠「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在「一事一議」問題上,既要防止有事亂議,增加農民負擔;又要防止有事不議,影響村內公益事業發展。一要了解民意,加強引導,完善好村民代表會議製度,充分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真正做到「農民的事、農民議、農民定、農民管」。要加強引導,既防止有事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又要使「一事一議」與農村結構調整和農村文明建設相結合,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最需解決的問題上。二是堅持原則,規範操作。要堅持嚴格實行上限控製和量力而行的原則,嚴格工作程式,規範操作。三是政府扶持,嚴格監管。對於一些急需的而「一事一議」又無法落實的公益事業,政府要予以積極扶持,以促進村公益事業的正常發展,要建立鎮村和農民多層次、多方位參與的監督管理機製,對「一事一議」每一個環節實施監督檢查,並張榜公布接受民眾監督。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關於農村稅費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