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學習報告

國小研究性學習報告


內容提要

「國小研究性作文教學」基於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將「提出問題、觀察、讀書求知、實踐探索、產生生活與情感體驗」與學生作文時「主動蒐集、積累作文素材和體驗、產生寫作衝動與書面交際需求」統一;將「主動探究新知、有所發現、產生新體驗後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展示成果」過程與「主動作文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真實的交際』」相統一;使「作文」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工具,有效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識」,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字:國小研究性作文教學 研究性學習 寫作 真實的交際

課題的提出

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當前的國小作文教學不能適應社會和教育形勢的發展要求,也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作文教學觀念上,我們的作文教學存在「文學性寫作」傾向,「訓練文體單一,不重視實用文體的寫作,使作文變成脫離社會需要的教學」。在對待作文的態度上,我們的教學仍然停留在一種「為寫而寫」的層面,教師的教學為了學生「寫好作文」;學生的「寫」──包括觀察、實踐、體會生活、文字表達、讀書學習等,都是為了一個「寫好」的目的。作文教學沒有能夠為學生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學生的「作文」也沒有真正成為「交際的工具」──用語言文字的表達來交際、學習的工具。

課題假設

「國小研究性作文教學」能夠切實為小學生創設真實的、需要書面交際的情境,激發起學生書面表達欲望,促使學生在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同時積極主動地、自主從事寫作交際實踐,切實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同步發展。

課題的界定

「國小研究性作文教學」是一種基於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作文教學;是將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提出問題、觀察、讀書求知、實踐探索、產生生活與情感體驗」的過程轉化為學生「主動蒐集、積累作文素材和體驗、產生寫作衝動與書面交際需求」的過程的作文教學;是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探究新知、有所發現、產生新體驗後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展示成果」的過程轉化為「小學生寫作需求產生的環境和主動作文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真實的交際』」過程的作文教學;是不但發展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切實將「作文」轉化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工具、有效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識」,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和 創新能力」的作文教學。

與本課題相關的國際國內研究現狀及其分析

國外

美國的國小作文教學理論提出:「寫作教學要讓學生由為自己寫逐漸轉化為為讀者而寫作」,提出了學生習作要考慮讀者、考慮對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國還興起了一種新的寫作實驗方案「為學習而寫作」,把寫作作為其它課程的學習工具。該方案認為,寫作不但是寫作課上的一種練習,而且是學習其它課程的一種手段。

日本語文教學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調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僅在於觀察自然,還應以社會為對象。他指出:兒童的生活作文必須是使學生科學地認識生活現象、因而應重視觀察、調查、分析、比較、考察等方法。具體包括:自然觀察、.生活調查等,以社會科學的方法,調查農村和現實社會的關係,從中取得認識。野村芳兵衛從課程的角度考察學科教學,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擴展到整個學科教學,認為通過生活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寫出「我們的理科」、「我們的算術」、「我們的地理」、」我們的歷史」等等的書,這是學生自身體驗、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產生的記錄。

學習總結報告 ·學習工作報告 ·公司學習報告 ·交流學習報告 ·出差學習報告 

國內

葉聖陶老先生在《葉聖陶論語文教學》中指出:「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強調了作文的兩個前提:一是有所積蓄,打算發表;二是交際環境的需要。

魏占峰在《真實的寫作:作文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強調:作文時「學生為真情而寫作,為興趣而寫作,為交際而寫作,為實用而寫作。

上海、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等地研究性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從理論到實踐都已經探索出成功的經驗。其中,書面表達交流是重要環節之一。

實驗的基本思路

在單元教學之初,先安排基於學生興趣、指向學生生活問題解決的「小學生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在活動當中, 指導學生觀察探究生活、解決問題,積累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指導學生為表達交際而完成作文。

實驗的階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學生「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內容」的基本類型

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的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的內容類型如下:

對感興趣事物現象基本情況的了解、把握。如:「我們的長輩住什麼樣的房屋?」等。這類問題多以「是什麼樣的?」的問題形式出現,需要學生通過觀察、訪問、查閱資料等方式來完成。

對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種自然、社會和生活中各種現象的解釋。比如「彩虹為什麼是圓的?」等,問題多以「為什麼」的方式出現,研究的結果是對「疑問」的解釋,具有一定的知識探究性,一般可以通過查資料的方式來完成。

對自然、社會和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解決。比如「怎麼樣才能去掉鋁壺裡的水垢」等,問題一般以「怎麼辦才能達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現,研究的結果是解決了自然、社會或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有一定的功利性。

對自然、社會或學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種對象之間關係的解釋。本類問題需要對多個如「怎樣才能讓爸爸媽媽高興?」等。

知識產生背景與過程探究。如:「是誰發明了造紙術,他是怎樣發明的?他為什麼發明造紙術?」等。這類問題多源於課堂知識,隨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也逐漸產生於學生的課外閱讀之中。

專門知識實踐套用。這類內容有幾種情況:a、學生學了課外內知識,由於對其感興趣,自覺地運用知識進行課外的試驗、製作;b、教師在引導學生學過了某些知識以後,以「實踐套用的作業的方式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從所布置的多項作業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完成。」c、學生所學知識誘發了學生對解決過去問題的興趣。這幾種類型的學習結果有一定的成品性。

綜合類型。學生要解釋的現象、要解決的問題、要探求的知識背景、要套用某種知識在某一次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能是一種甚至幾種類型的綜合。

二、探索出「國小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基本模式流程

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選擇學生能夠在短期完成的「項目」,並按照分四個階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進行指導。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按照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求,在教學開始,通過開設講座,組織學習參觀訪問、進行信息交流、介紹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提供研究範圍,激發研究動機,選出全班同學或小組同學共同感興趣、有能力開展研究的問題。

解決問題,進行實踐體驗、獲取作文素材階段。

引導學生自主地查資料、閱讀、書籍、實地考察、參觀訪問、調查、動手操作實踐、記錄、比較、思考、想像、交流討論,與所制定的目的計畫進行對照,解決問題,總結整理資料,形成紀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響、製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

書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將自己或小組經過實踐、體驗所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實物和書面材料。

全班交流展示階段。

包括:研究報告或研究體會的張貼、固定時間的宣讀交流、出版學生個人、小組和班內的研究報告與研究體會專輯、推薦發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較有效的國小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的指導方法

1.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發揮合作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個人的觀察、資料查閱、試驗、操作、思考要以筆記的形式做好記錄,小組內各成員定期圍繞共同的專題,進行研究過程中的交流研討。

2.教師對學生的「筆記」進行隨機性的「檢查」,針對筆記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指導,這樣,筆記成了「求得教師指導」的一種憑藉。

3.針對學生完成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寫的困難』,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寫作技能訓練」和個性化的指導。。

具體操作時,我們重點採取以下方式:

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資料筆記,與學生進行交談,挖掘學生活動過程中沒有記錄的閃光點,指導學生記錄下來。

針對學生筆記出現的「內容與問題單一性」問題,指導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如學生過於單一地記錄試驗的現象、數據等,教師題是學生記錄以下研究過程、如何操作、態度、情感變化等。

在學生進行成果加工的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寫作指導。

4.採用多元評價的方式,注重過程評價,使每一位學生都產生成功感。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作文的評價者有教師、學生個人、學生小組,也有家長,還有與研究性學習開展內容相關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

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學生作文過程中,評價的內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參與研究性作文活動的態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研究和作文學習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性。學生的作文評價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四、學生作文能力提高較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逐步形成

第一,豐富了學生習作的內容,作文使學生有話可說。

以國小語文第六冊《記一種小動物》。教學為例。實驗班學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學的方法縣組織學生開展了研究性活動,然後寫研究報告;對比班只布置學生觀察,然後課上指導學生作文。。結果,實驗班學生人均觀察筆記7篇,查資料1.8篇,對比班人均記觀察筆記0.6篇,查資料0.4篇;作文字數,實驗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對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 29人。

第二,豐富了學生的個性體驗,激發了學生的習作欲望,學生習作表達了真情實感。

四年級實驗班教學《寫一種工具》,教師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一種工具進行調查,邱江同學專門回到農村老家調查「鎬頭的變遷」。在調查筆記中,他有這樣兩段話:「聽說我要調查鎬頭的變遷,老叔馬上對我說:『現在誰還用這個,都用拖拉機了!』是啊,農村的變化可真是太大了──鎬終於可以進博物館了!」「我不知道全中國的農村究竟有多少鎬頭,在我的老家,我發現了三種:窄刃鎬、雙叉鎬、寬刃薄鎬。他們各有各的用途。這不能不說明我們的農民祖輩是那樣的能發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餘,我想到了它們在種地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現代化的機器取代──我們的自豪將被外國人的發明取代。這又不能不感到一點心酸。我想對我們的同輩說──我們有責任呢!」

我們對三所學校五年級實驗班共160學生進行了這樣一項調查──從實驗開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實驗中,作文課前,哪些學生能夠先將作文寫下來。結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數字說明,僅僅經過幾個月的實驗,在研究性作文教學中,「寫」已經成了全班大半數以上的學生想做、願做,能主動來做的事情。

第三,激發起了學生讀書、探究生活和寫作的興趣。

下面一組數據是以所實驗學校國小三、四、五年級五個試驗班實驗前期和實驗四個月後幾項調查數據對比:平時自覺主動堅持寫日記:34:158;平時自覺、主動堅持堅持讀課外書:94:166;平時總能在生活中發現一些問題:68:128;發現問題以後,能夠主動思考並想辦法解決:67:123。

在實驗班級,學生寫日記的習慣、讀書的習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勢頭發展。而且,我們所期待的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也隨著研究性作文教學的開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鍾啟泉等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8

2.《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7

3.《素質教育在美國》黃全愈,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12

4.《科普作文:作文教學的奇葩》李昌斌,原載《國小語文教師》2001.4 p46

5.《國小作文教學與素質教育》高啟山,原載《國小語文教學》1998.6 p26

6.《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高啟山 《中國小教材教學》2000.3-4

7.《研究性學習在美國》張人江 原載《教育與發展研究》2001.8p47-48

8.《關於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張文周 原載《上海教育科研》2001.8 p5-6

9.《真實的寫作:作文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魏占峰

10.《美國國小作文教學一瞥》張良田

11.《美國國小寫作教學的一些特點》張孔義 網載

12.《單元作文的全程指導》高啟山 原載《國小作文教學漫筆》高宗達主編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3.《國小中高年級作文序列化訓練的實驗介紹》高啟山,《河北教研》1993.9

14.《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國教育資料》1996.6

15.《從學生作文心理角度開展作文教學改革》祝新華 《課程·教材·教法》2001.3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國小研究性學習報告@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