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調研報告

重慶市萬州區農業局關於 “三農”問題的調研報告


重慶市萬州區農業局關於 “三農”問題的調研報告

按照市農業局渝農法[2004]2號檔案要求,,我局組織有關人員組成調研小組,在本區中心集鎮龍沙鎮、移民大鎮大周鎮、產糧大鎮太安鎮三個鎮共選取30戶農戶,按照檔案提出的提綱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結果報告於後:
一、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的情況
中央1號檔案出台後,在我區上上下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普遍認為繼1982至1986年中央為農業發了五個一號檔案的十八年後,今年中央又為農業發出了一號檔案,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區委、區政府對一號檔案的宣傳貫徹非常重視,對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及時進行了布署。區委宣傳部、區農辦、區農業局和區林業局等單位聯合組織了“萬州區學習中央一號檔案宣講團” ,從2月中旬開始到鄉鎮對基層幹部和民眾進行宣傳講解。區委、區政府決定在3月中旬召開全區農村工作會議,重點貫徹中央1號檔案和重慶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龍寶、天城、五橋和江南新區四個開發區對貫徹中央1號檔案都作出了具體安排,各鄉鎮、街道都已陸續行動起來。我們調研所到的三個鎮都召開了“三幹會”,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檔案,並通過他們傳達到農村的家家戶戶。
二、糧食生產方面的情況
1、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糧食播種面積整體上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調查的30個農戶2003年糧食播種面積90.31畝,比2002年減少了5.9畝,減6.1%。今年計畫糧食播種面積為88.21畝,比2003年又減少了2.1畝,減2.3%,基本與全區農業統計情況一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截止2003年底,全區共完成退耕還林、還草38萬畝;二是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由於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相對較低,部分耕地改種了柑桔、桃等經濟林木;三是三峽水庫淹沒了一部分耕地;四是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徵用了一些耕地;五是由於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種田的老人和婦女多數體力較差,無力耕種造成棄耕。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條。
糧食產量整體上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調查的30個農戶2003年糧食產量合計為81070斤,比2002年減少了3950斤,下降了4.6%;2004年預計產糧食77730斤,與2003年相比,又將下降4.1%。糧食產量下降主要原因是糧食播種面積下降。
2、糧食單產。調查結果,30個農戶2003年糧食平均畝產為898斤,比2002年高14斤,2004年預計糧食平均畝產為881斤,比2003又低17斤,可見整體上有增有減。影響糧食單產主要是氣候影響,2003年農業自然災害較2002年輕,糧食單產就高一些;其次是糧食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
就單個作物看,玉米生產方面,由於近年來臨奧一號等高產品種的大量推廣,玉米單產提高較快;而水稻生產方面,由於沒有顯著高於當前推廣的D優、崗優系列的高產品種,因而單產水準基本保持原有水準。
3、農戶存糧情況。調查發現,2003年農戶存糧人均隻327斤,不夠一年的食用。三個鎮中,農戶存糧情況不均衡,龍沙鎮調查的農戶存糧不多,大周鎮調查的農戶均無存糧。隻有太安鎮調查的農戶存糧較多,一般農戶存糧均夠一年以上食用。平常面上了解的情況大致是,20%農戶存糧夠一年以上食用,50%的農戶存糧隻夠一家人大半年食用,20%的農戶基本無餘糧,近10%的農戶要買糧食才能滿足食用。從增減趨勢上看,今年以來多數農戶存糧數量有所下降。 
今年存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一是去年國家放開糧食流通渠道後,糧食的加工戶和販運戶增多,許多加工戶和販運戶主動下村、下社、上門收購糧食,加上去年以來糧價持續攀升至現在稻穀1.20元/kg,一些種糧農戶借機紛紛出售存糧;二是近年來我區畜牧業快速發展,消耗了一部分存糧;三是糧食總產逐年下降,存糧來源減少。
此外,農民對貯藏糧食的認識也有變化。調查的三個鎮中,龍沙鎮農戶存糧明顯較其他兩個鎮少,其主要原因是該鎮農田水利設施較好,水田基本能旱澇保收,整體經濟水準也好於其他兩鎮,農民認為一般不用存太多的糧食防止災荒。
4、糧食生產的投入情況。總的情況是,現金投入逐年增加,種糧勞動力投入減少。調查的30個農戶2002、2003年糧食生產投入分別為15520元和16371元,2004年預計要增加到16852元。
現金投入增加主要是源於肥料、種子等農資產品漲價。調查發現,今年尿素零售價達到1675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0元/噸;碳銨零售價達到52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0元/噸;優質稻種子價格達到15元/斤,比前兩年和目前普通雜交稻種子高一倍,需25斤稻穀才能換1斤,而過去換1斤雜交稻種子隻需10斤稻穀。高產玉米種子價格7元/斤,一般雜交玉米種子隻2元/斤左右。當前,農資產品的漲價已抵銷了農產品價格提高的增收效益。
勞動力投入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糧食播種面積下降,二是由於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種田的多數系體力較差的老人和婦女,因此,多用化肥少用農家肥,耕作也相對粗放;三是拋秧栽培、稻田稻草履蓋洋芋等節勞技術的推廣面積增加。
5、農民對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的看法。接受調查的農民普遍認為,我區是一個農業大區,糧豬型農業生產模式仍然佔農戶經營的絕大部分,雖然不是國家的糧食主產區,但糧食卻是大多數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和重要飼料來源,一旦糧食大量減產,勢必造成糧價上漲,農民又無能力購買。同時,由於人多地少、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存糧不多的現實,我區糧食安全問題也不容樂觀。國家重視糧食生產,對我區來說無疑是一個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對增加我區農民收入、保證糧食安全肯定會有很大幫助。
國家對糧食生產的保護和扶持,農民們有許多意見和建議,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⑴國家直補政策要盡快到位,補貼金額要大一點,小了起不到預期的作用。
⑵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目前萬州區各地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的問題非常突出,村社、民眾無力整修,這對保護全區糧食生產能力威脅極大。
⑶希望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多採取直接補助到種糧食農戶頭上的辦法,現在國家成百上千萬的補助資金投給了農業開發的“業主”,一些業主又沒有很好起到龍頭的作用,老百姓沒有真正得到多少實惠。
⑷希望政府對種糧大戶要實行特殊保護政策,一要製定最低保護價,二要保證收購,三要嚴格控製農資價格。
⑸國家要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一是要加大農技推廣力度,保證農技推廣經費,解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無錢辦事的問題;二是對增產增收效果好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可實行良種補貼,解決新品種種子價格高令農民望而生畏的問題,盡快擴大良種推廣套用面積。
三、農民收入方面的情況
1、農民收入水準。萬州區是集中連片的國家級貧困山區,目前尚有20個特困鄉、220個特困村,絕對貧困人口達6.97萬人。2002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552.9元,比全市平均少328.1元,在全市39個區中排倒數15名。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隻有1675.9元,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差距很大。農民收入雖然逐年上升,但成長速度非常緩慢,2002年和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隻比上年增加了69.8元和123元。而且實物比重大,現金收入少。
調查的30個農戶2002、2003年人均純收入平均為1762元和2050元,今年預計可達2205元,在本區農村屬中等偏上水準。
2、農民收入來源。調查結果,30個調查戶2003年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外出務工收入,佔總收入的63.8%;其次是種植業收入,佔總收入的19.7%;再次是養殖業收入,佔總收入的11.5%。
從全區統計情況看,種養殖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佔45%以上,接近收入總額的一半。佔第二位的是外出勞務收入,佔到農民收入的30%,超過了種植業的收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隻佔農民收入的20%。“種糧飽肚子,餵豬供孩子,打工蓋房子”是萬州區多數農戶經營收入來源的形象總結。
3、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的增加來自於多個方面,但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外出務工收入。2003年全區農民外出務工收入61744.3萬元,比2002年增加了7719.3萬元,佔當年農民收入成長額的一半。糧食收入的成長是2003年農民增收的第二大項目,由於糧食漲價,全區農民增加收入近5000萬元。養殖業也是近年來萬州區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03年全區畜牧業收入比2002年成長了7929. 6萬元,農民從中增加收入近4000萬元。
從30個調查戶2003年的收入成長結構看,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比2002年成長34050元,人均成長268元,佔當年農民收入成長總額的93.1%,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其次是種植業收入,其比2002年增加了2655元,佔當年農民收入成長額的7.3%。
總結各調查戶生產經營計畫,預期2004年農民收入比2003年成長7.6%左右。增收的最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今年農民外出務工人數比2003年又多3人,外出務工收入預計可達185800元,比2003年成長近12%;二是從目前農產品的行情看,我區農民收入的支柱產品——糧食和毛豬的價格依然走高,同時優質高效的優質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大幅度增加,農民從種養殖業中將會增加一部分收入。
4、農民增收的困難。座談中,農民民眾和基層幹部紛紛反映,目前農民增收的最大困難,一是外出務工找工作難,找到報酬較高的工作更難;二是分戶經營應對市場的能力較差,信息不靈、銷售價格偏低、銷售成本高等;三是土地分散在各農戶,難以形成種植規模,阻礙了種植結構的調整和規模效益的發揮;四是農業基礎設施不足,80%以上的水利設施老化,嚴重製約了農村各產業的發展;五是發展新的生產項目缺乏技術儲備和技術保證。
5、解決增收難,農民有四盼
一盼國家要給農民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讓外出務工農民同樣享受到就業、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子女入學、貧困救助等各方面的好處,農村的生產公益設施建設同樣得到政府的支持;
二盼國家在農民轉崗就業培訓、種養殖業生產技術培訓和農民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幫助農民民眾提高貭素;
三盼政府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尤其是對小型水利設施維修的投入;
四盼加大農民權益保障力度,盡快出台《農民權益保障法》,嚴厲打擊坑農害農的惡劣行為,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要切實為農民撐腰,為農民民眾增產增收保駕護航。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
1、各級黨委、政府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非常重視。萬州區是農業大區,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近70%,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勞動力嚴重過剩。近年來,我區各級黨委、政府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非常重視,去年八月,區政府專門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出台了《重慶市萬州區關於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意見》,對今後5年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作出了規劃,對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體系、開展農村勞動力貭素培訓、清理和規範相關的辦證收費行為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區裏還組建了培訓職能機構,啓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實行組織、發動、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目前已開展服裝藝術、農產品加工、家政服務、保全等8個崗位1790多人的轉移就業培訓工作。
在調查的3個鄉鎮中,大周、龍沙兩個鄉鎮已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基本做到為務工人員提供法律支持、外出務工手續隨到隨辦、幫助務工人員催要工資、開展務工前培訓等方面服務。龍沙鎮舉辦了兩期勞動力轉移培訓班。
2、農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的30個農戶中, 2003年外出務工36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5.6%;2004年外出務工39人,比2003年多3 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9.4%,平均1戶有1個多勞動力在外務工。
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70%以上都是由包工頭帶領和務工者相互邀約、串聯而外出,靠政府部門和勞務中介機構組織外出的大約佔22%,盲目外出佔8%。
外出務工人員中,89%以上能找到比較穩定的工作,有11%的無固定工作,收入較少。外出務工人員中能順利取得工資佔80%,大約20%的務工人員遭遇過拖欠、剋扣工資的情況。
外出務工民工中,10%的有一定的技能,主要是駕駛、廚師、縫紉、磚瓦工、木工、電工、焊接等,主要學習渠道是民辦培訓學校和跟師學藝。 
3、目前農民外出務工存在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願望、要求。
農民外出務工存在的困難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組織,信息不靈,民工外出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二是缺乏能適應勞務市場需求的勞動技能,難以提高務工收入水準,難以保證務工收入的長期穩定;三是部分民工務工期間缺乏安全保障;四是缺乏自身權益保護的知識和司法幫助。
他們強烈要求:一是希望法務部門要大力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二是希望政府要給進城務工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在各個方面以平等對待;三是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建立專門機構,外出務工人數在3000以上的鄉鎮,建議政府要配備1—2名專職人員,加大力度在用工信息、勞動技能培訓、外出務工管理等方面給予長期、有效的幫助。要把這項工作作為政府的重要工作來抓,納入政府目標考核。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重慶市萬州區農業局關於 “三農”問題的調研報告@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