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結題報告

結題報告範文


「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課題研究報告
作者:省東中科研課題組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二、課題界定
三、課題研究的預設目標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設計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
七、課題的研究內容
八、課題研究成果
九、遺憾和思考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課題背景
「語文教學正面臨危機。現行中學語文教材體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費』,厭教厭學的惡果,不徹底改變它,中學語文教學就走不出死胡同!」在此嚴峻形勢下,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語文教材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兩省一市試驗三年後,根據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課程計畫」和「教學大綱」,於2000年秋季開始在全國使用,從而取代了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課本,真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應該說這幾年課程、教材的變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需要我們對實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學進行有意義的理論研究和有價值的課堂實踐。新教材是出來了,可如何適應新教材在體系和結構方面對舊教材所作的三個方面的改革,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導思想,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新教材的教法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課題界定
關於「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2000年秋在全國大範圍內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及配套讀本。其「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2.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的培養;3.強化了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4.突出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新教材使用研究的範圍包括:圍繞新教材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從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等教學元素出發,以理論研究為主導,側重於教學實踐,在構建有關新教材多層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預設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是以高中語文新教材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的相關內容為基本研究對象,在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品位,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為目標,在具體的教學研究中,不僅有實踐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構建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的多側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特別在我們這所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學校里,擁有國內比較先進的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積累了一定的校本課程的教學經驗,教學的對象也是不同層次的,這些個性和特色更加激發我們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能夠結合實際,針對性地、有效地開展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凸顯我們研究使用新教材的個性,走出研討教學相結合,以教法促學法的路子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理論支撐
多元智慧型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慧型理論在智力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等方面對我國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並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慧型》和其他著作中對八種智慧型作了明確闡釋。他認為,語言智慧型是指用言語思維、用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其他還有邏輯—數學智慧型、空間智慧型、身體—運動智慧型、音樂智慧型、人際關係智慧型、自我認識智慧型、自然觀察者智慧型。加德納認為,相對於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論和智力評價理論,多元智慧型理論能夠更為準確地描繪和評價人類能力的面貌。這些智慧型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每個人的各具特點的個性心理結構。他還認為,每個人的智慧型強項是不同的,也並非一成不變,教育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智慧型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育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因為,所有的智慧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慧型的支持。
·科研結題報告 ·德育結題報告 ·課題結題報告 ·怎樣寫結題報告

多元智力理論給高中新課程實施帶來的啟示是:學生的智慧型是多元化的;社會與學校提供學生的學習機會應該是多元化的;學校與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課程應該是多元化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只有這樣,學生的各種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機會。
多元智慧型理論給新教材的使用帶來的啟示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我們倡導教師「為多元智慧型而教」、「通過多元智慧型來教」。「為多元智慧型而教」在於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智慧型特點,對學生的多種智慧型一視同仁,強調使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型強項得到充分發展,並從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型強項出發,促進學生其他各種智慧型的發展。「通過多元智慧型來教」在於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同時,通過調動不同智力活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們認為基於多元智慧型理論的高中新課程教育教學觀的構建主要包括:
課程設定多元化,開發多種智慧型

課程是促進學生髮展和創新的基礎。多元智慧型理論強調智慧型的多元性,且必須與社會的事業與真實的世界結合;強調智慧型的可變性,可以通過課程的設計,加以培養和發展。新教材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課程觀,樹立多元課程觀,既要重視必修課程又要處理好選修課程,既要重視講讀課程又要上好閱覽課和研究性課程,既要重視課內又要指導好課外。

教學設計個性化,滿足個體差異
學生個性包括學生個體的豐富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和學生個體的社會性。正如多元智慧型理論表述的那樣,學生存在八種不同的智慧型,而且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同時,「人各有智」,「智各有異」。基於此,教師必須樹立多元學生觀,面對不同的學生個體,能與學生深度交談,以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充分發展和持續發展的態度關注不同的學生個體,關注學生學習方式,樹立多元學習觀。
學生評價多元化,促進全面發展
長期以來形成的評價觀是把考試作為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這種用分數來評價教學的方式給師生帶來很大的壓力,同時也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師生教與學的實際水平,不利於師生的發展。多元智慧型理論對傳統的標準化智力測驗和學生成績考查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根據多元智慧型理論,智力和教育測驗應當通過多重渠道,採取多種形式,在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從評價方式上也不能只看書面考試成績,只注重終結性評價。通常,評價的主體也可以包括被評價者本人,自我評價有利於發展其自我認識智慧型,確定自己今後的發展方向。學生的評價可以利用觀察法,在教學情景中直接評價,由教師或學生互評;也可以用檔案袋評價法。積累學生的個人作品,了解學生各項智慧型的發展情況,結合形成性評價,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各種素質和能力,注重評價的發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與學的質量不斷提高。
現代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建構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新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以皮亞傑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兒童在不斷與環境的接觸中建構知識和行為策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能動的建構過程。在這個建構過程中,一方面學生受個人興趣、需要以及外部環境的推動,表現為主動性和選擇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情感品質等制約,在對信息的內部加工上表現為獨立性和創造性。我們這樣認為,對學生來說,只有那些關聯的、成體系的、符合個人情感價值的知識才容易被內化,才容易被調動,從而激發起學生創新的靈感,進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發點和指歸,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內化」的規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鏤虛空--------方法設計
本課題屬於套用研究的範疇,總體上力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整體和局部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以套用研究為主,輔之以經驗總結法、個案法等,要點是:
1.套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
套用研究是一種有別於實證研究的研究範式,整個研究過程體現為一種螺旋式深入發展的過程。
2.
強調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研究,提倡質的研究理念,對現象與結果之間的內在聯繫作描述性、解釋性的建構說明。質的研究對研究結果的價值判斷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釋性和建構性等特點。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研究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總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2001.9——2002.7  側重於文章學, 識記、理解,課內課外的教學實踐。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王興國
這一階段是相對比較困難的階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編寫體例,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編寫特點。然後在具體的教研過程中,閱讀部分結合單元教學要點——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整體把握、篩選信息;研究探討、深入領會;分析評價、借鑑吸收等,進行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探討。注意繼承以前語文教學的先進經驗,在繼承中進行創新。寫作部分結合各寫作單元的專題進行,注意「規矩文」和「放膽文」結合。加強寫作指導,在指導過程中將片斷的、感性的認識上升為完整的、理性的認識。至於全新的口語交際教學部分,則本著邊摸索邊探討的宗旨不斷進行學習、實踐、總結。
2002.9——2003.7  側重於文學教育,分析、綜合,課內課外的理論研討和教學實踐。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崔國平
這一階段閱讀教學的研究主要是圍繞文學鑑賞來進行,重點在研討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何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養成思維的規範性品質結合起來;如何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語文讀本》。寫作教學方面,除了承繼第一階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時總結經驗之外,還注意探討如何將條理性和開放性結合起來。

2003.8:中期評估。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這一階段課題組對前兩個階段研究的得與失進行小結和評估,並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確第三個階段的研究重點之外,還根據學校的具體教學實際,將一些還要繼續研究的問題提交下一輪次的高一高二備課組,讓全語文組的教師都參與進來。
2003.9——2004.7  側重於文化學,品味、評價,課內課外的理論研討和教學實踐。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崔國平  
這一階段課題組面臨著人員和教材兩方面的變動,但課題組還是首先確定了本階段研究的方向、內容、側重點,並針對人員的變動,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員,召開了新的課題組成員會議,調整了內部分工。又針對教材變動情況,將先期研究成果進行整合。
2004.9——2005.7 
總結文章、文學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再實踐,再檢測,再研討,梳理形成結題報告。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徐建新
由於面臨著學校的百年校慶,原先預定的結題時間不得不推遲,再加之2005年秋學期,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高一年級又使用了蘇教版教材,這給課題組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課題組還是在農曆新年前後多次集中,放棄假期休息,進行整理、進一步的研討,從而梳理形成了我們的結題報告。
岩邊樹色含風冷, 石上泉聲帶雨秋--------研究內容
課題涉及語文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四個教學元素,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等諸多方面。由於我們的理論水平、認識能力、實踐經驗的局限,只能囿於以下五個方面做一些膚淺的探究:


一、如何正確認識語文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關係。
在語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不存在單純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單純的「人文性」。《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之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已經在語文教育界贏得了廣泛的認可———正如「標準組」成員巢宗祺先生解釋的:「我們相信,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布魯姆說:「事實應該是清楚的,即認知領域與情感領域是密切交織在一起的。每一種情感行為都有某種類別的認知行為與之相對應;反之亦然。……我們在情感領域與認知領域之間的劃分,是為了便於分析,完全是帶有主觀任意色彩。」換句話說,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技能」,是和在訓練這些「技能」、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態度」、「人文」、「情感」緊密相關的,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不存在單純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單純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訓練,任何一種「知識」的獲得,任何一個教學環節的具體實施,都「沾染著特定價值觀的色澤、黏附著特定的價值觀。」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發現對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這個問題,有相當多的老師陷入了誤區,正如王榮生先生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思想性」或「人文性」與「工具性」這一對概念,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往往被實體化,也就是說,「『工具性』與『人文性』都被認為是兩類均可實指的『客觀事物』,人們似乎能夠輕易地辨認出『這些個目標』屬於『工具性』、『那些個目標』屬於『人文性』。」試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哪怕僅從詞語入手,引導學生充分展開美的想像,並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去讚美,這不正是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並且使學生積累了語言,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從教師這個層面來看,教師設計這個環節本身就蘊含了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理念」,蘊含了教師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是說,教師之所以是「這樣設計」而不是「那樣設計」,是有他自己的理由和思考的,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對文章的把握而設計的,體現了教師特定的「情感」、「思想」和關於語文教學的「理念」、「態度」,決不僅僅是「工具性」的體現。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1.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物質基礎
教師與學生以教材為媒介,教材是教學的載體。但是即使是新教材,因為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要靈活有效地處理好教材。譬如說,不同地域學生的基礎不一樣,其感知、領悟的能力也就不一樣,我們在教學中對課文的切入、啟發、激發和組織等各個方面也就要有所區別,形成有效的個性。另外,與新教材配套的《語文讀本》,是「必修本」的補充和延伸,我們切不可視有為無。我們知道,單憑一本教材完成教學任務,培養語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語文讀本》就是為了讓學生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到課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養成閱讀習慣,形成自學能力。我們的做法是,在學期初,組織學生商討、制訂閱讀計畫;在落實過程中通過寫評語、寫欣賞文或仿作、背誦精彩片斷、設計思考練習題等多種形式進行督促檢查,這樣既拓展了閱讀教學的內涵和外延,又在潛移默化中關注並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習慣乃至閱讀意識和能力。
2.正確的教學原則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靈魂
首先,遵循有序原則,在有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一定的系統。新教材閱讀訓練可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寫作訓練也分為三個階段,口語訓練分為兩個階段,構成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各自獨立而又相輔相成的訓練體系,對能力作由簡到繁、從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安排,體現了語文學習的階梯式上升的特點。其實,這一點在教材的編排上已經很好地得到了體現。我們在使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是,除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閱讀心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一中心目標外,還應該注意指導和訓練的循序漸進。大致的思路可以是:第一年「學會」。在教師指導下,學會品讀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第二學年「會學」。學生能夠使用掌握的學習方法,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閱讀任務。第三學年「學好」。目標是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達成「理解、運用、鑑賞、評價」的目標。
其次,遵循直觀原則。在直觀的前提下,最佳化學生的感悟意識。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首先是從感性知覺開始的,感知生活、感受生活是前提。語文的感覺主要是語言。新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很豐富的感知材料。其中文言詩文的篇幅占近50%,要求熟讀背誦的要占3/4。按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本無法完成任務。教師可以在對學習方法進行了指導的前提下,大膽放手,留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去自我品讀,熟讀背誦。當然放手不是放任,必須規定時間,並且輔之以形式多樣的反饋機制,以提高效率。這期間,教師也須在難點上作適當的點撥,指導學生總結和歸納文言文及其學習的規律。學生背多了,積累多了,語感自然就形成了。這種直觀獲得的文言語感和知識、形成閱讀習慣和能力的方法,比之教師的越俎代庖,其效果要好多了。因為他們獲得的不僅是表層的東西,而且是內化成的自己的語言。現代文作品的教學等也是這樣。
3.清晰的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的保證
傳統的教學觀念,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這是一種重「結果」而輕「過程」的表現。袁振國先生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一書中對此有過這樣的精闢闡釋:「智慧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知識是啟發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教學中能夠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其實,教學應包含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其中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的過程。如第一冊第二單元重點是「概括能力」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概括,例如《瑣憶》的內容較多,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學生預習十分鐘,瀏覽全文,疏通字詞;再複述,指導學生圍繞談話的背景、原話、作者的感受三方面複述談話內容,掌握複述方法;再後是提要,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每次談話的要點;接著綜述,指導學生從文中找到關鍵性的語句進行綜述;最後小結,也是抓關鍵語句,理清思路。這個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能力培養、形成的過程,體現了培養自學能力的宗旨。經過這樣的有條理的訓練,自學能力自然會逐步提高。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這樣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4.靈活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翅膀
第一、在閱讀教學中,要明確訓練重點。現代教學觀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主張把「教」建立在「學」的基礎上。因此,改進教法,必須以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指導與培養為原則。「教會學生學習」不僅是當今教育界的共識,也是新教材的一個重要理念。新教材作品的閱讀,每一單元都有它的學習重點,冊與冊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重點又彼此聯繫,呈現出一種由基礎到複雜的逐漸提高的整體特徵,體系非常科學。既然每個單元每一課都有明確的訓練目標,教學就要有的放矢,而不是「亂打桌球」。例如第一冊的《荷塘月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原到單元教學重點中去,就是「領悟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後分析思路,對景物作細緻的分析、鑑賞,從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單元重點是「整體感知」,不用說就是要尊重學習者的初讀印象。也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逼近語義,直接得出整體的印象,一下子感覺出文章的氣質。本於此,可以「讀」字為先為本。先放錄音感染學生,再投影出「朗讀的要求」,讓學生根據要求自由讀,並盡力把文字轉化為畫面。讀書時間總共花去25分鐘左右。為了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教師也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到第四段范讀時簡直可以說是達到了「得意忘言」的地步,仿佛自己就是當時的朱自清先生,由於學生朗讀的時間充分,稍加點撥,學生就很容易感知作者感情的變化。每個重點都這樣落實到位,長此以往,循序漸進,學生掌握了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生的能力也會隨之逐漸提高。
第二、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感知、體驗,加強教學的人文性。新教材所依據的《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教材相應加大了文學教育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約占了60%。如果按傳統的惟理是尚的教學方法,重邏輯輕直觀,重理性輕感情,重灌輸輕領悟,把具體的形象抽象化,只重視把道理講深講透的「講」,學生就會失去情感的陶冶、失去審美的提高、失去思想感情的感悟,總之,就會失去人文的滋養。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文學作品的教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為主,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能對課文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注重積累、感悟和薰陶。文學作品的教學應遵循文學自身的規律。如小說著力表現的是人性的真善美與假醜惡的較量,而人性是共同的,從人性上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才是抓住了根本,千萬不要再用貼標籤的方式,將人物「階級化」、單一化,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才是文學。再如,詩歌中的意象、意境,散文中的情趣、理趣,這些都較抽象,可以讓學生按學生自己的體會,按自己擅長的形式加以改編,用語文實踐活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加對課文的感知理解。尤其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約占43%,主要方法是指導學生熟讀、背誦,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培養文學鑑賞能力,有利於吸收傳統文化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通過文學作品的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審美能力,形成較為厚實的文學底蘊,讓文學教育真正成為培養人,培養個性,培養人格的有力手段。
三、怎樣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性和創造性。
當前中國小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建構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無疑,只有這種結構才有利於新教材的使用。
目前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採用的教學結構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以教師為中心,一是以學生為中心。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學結構基本上都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結構的特點是:
1.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主動的施教者,並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的進程;
2. 學生是知識傳授對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
3. 教學媒體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
4. 教材是學生的唯一學習內容,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

這種結構的優點是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便於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便於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於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並能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嚴重弊病則是: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不利於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材的成長。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則是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的日益普及,才逐漸發展起來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結構的特點是:
1. 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2.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是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3. 教學媒體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
4. 教材不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通過自主學習學生主要從其它途徑獲取大量知識。
這種教學結構由於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於創造型人材的培養,這是其突出的優點。但是,這種教學結構由於強調學生的「學」,往往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忽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於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當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時,還容易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這又是其不足之處。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是它的主要理論基礎。

由以上分析可見,兩種教學結構各有其優勢與不足,不能簡單地用後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過來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後者。而是應當彼此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努力做到既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更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既注意教師的教,又注意學生的學,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其最終目標是要通過這種新的教學思想來最佳化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以便培養出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跨世紀新型人材。為了與前面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結構相區別,我們把按照這種思想和目標實現的教學結構稱之為「學教並重」教學結構。其特點是:
1.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學生建構意義的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 學生是信息加工與情感體驗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3. 教學媒體既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
4.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指導、自主學習與協作交流,學生可以從多種學習對象和多種教學資源獲取多方面的知識。
四、如何利用網路資源和多媒體,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是教育教學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教材使用的重要的教學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技套用的普及,隨著現代化的深入進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進和套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資源的網路化,藉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質量,促成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育的大勢。

信息技術與新教材教學整合是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結合起來,有機統一在一個時空平台上,藉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於教學,要套用於教學,使之既能增加教學良性效應,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和信息技術一樣,教學也是一種手段,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結果也仍然是一種手段,使用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促使教學任務的更好完成,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顯然,這種整合模式,應該成為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也應該成為教師教學的有力支撐。其作用主要有:

1、教學演示的工具。這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層次。教師可利用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以便清楚地說明講解的結構,形象地演示教學的內容;或用圖表、動畫、影片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和理論模型等等。
2、主體交流的媒體。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交流過程。通過網際網路、區域網的硬體環境,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專題質疑、問題研討、個別輔導和感情交流,以及師生與外校外地外界的連結,達到快速、優質、高效的目的,實現知識獲取和能力訓練的最大效益。這種整合模式可以實現個別輔導式的
教學,既能代替教師的部分職能,如出題、評定等,還能較好地實現因材施教,解決因主體個別差異導致的質量失衡問題,還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投入性、自覺性。

3、資源環境的生成。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可以突破書本知識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而不斷最佳化生成新的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環境。囊括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無限豐富的資源。這樣的資源被開發利用,使語文教學的手段和條件都將發生巨大變化。類似於尺幅千里、留聲致遠、異步對話、心游萬仞、思接千載、時空隧道等種種原來屬於誇張想像範疇的東西,一旦在語文教學中成為現實,就會極大地豐富教學資源,而且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4、新的知識的構建。信息技術可以成為新知識構建的載體,緣於它與教學整合時,能培養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維的流暢表達能力,這種整合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時,對信息進行重新整理、最佳化組合和加工運用,因而能將大量知識進行內化,變成自己的東西。


這樣一來,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識和能力,打好紮實、全面的文化基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與信息利用素質。還能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態度和能力、適應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潛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教學資源的平台。我校利用網路資源和多媒體教學起步較早,1996年就形成了校園網,搬入新校區後,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多媒體設備的配置,每個教室、每個教師都擁有一台電腦
,使我校教師都能參與資源建設,可以說我校資源建設參與者眾,資源豐富,形成了系統,每位老師都能自覺的製作課件、音像資料,熟練的運用多媒體完成教學任務。
「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課題組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語文教學資源:
一是交流,我們課題組和全國各大語文網站有著良好的共建關係。我們和三槐居、中學語文資源網、中學語文網中網本著「資源共享、互通有無」的原則,進行資源交換,在短時間內豐富了我校資源庫。
二是原創,我校的資源建設主要靠原創。全方位、全立體的參與,我們的教案幾乎全是原創,如王兆平校長的《沁園春•長沙》就體現了他的教學思考即詩歌教學應當採用「誦讀——揭標——激疑——研究」的教學模式。
三是建立專門的媒體製作隊伍。學校為之配備了「多媒體製作中心」,課題組有一支專門從事媒體製作的隊伍,定期開會、交流、製作新的媒體製品,一些老師有自己的音像製品,現在我們擁有本套教材的全部課文錄音和絕大部分課件、視頻。
我們學校用於整合語文教學資源的平台有四個:
一、供校內語文教師交流互動的平台:區域網——高中語文組。我校語文資料已經過8年的積累,總計擁有課件1600多個,音像資料600多個,教案2000多份。
二、用來貯存語文多媒體製品的區域網——語文音像資料,主要貯存音頻、視頻、圖片和課件,作為永久貯存,一般語文教師沒有許可權修改。
三、教師的個人空間,主要是每位教師的電腦,有40G的空間,教育網上有200M的空間。
四、供我校師生之間、校與校之間互動交流的平台——「三人行中學語文網」。
「三人行中學語文網」的創始人和總斑竹是王兆平校長,技術主管是我校網路中心的單東明主任,課題的各位老師分別擔任各個版塊的版主。
這個網站分為首頁和論壇兩個部分,首頁主要為本站的精華展示、理論探索、專題研究等內容。我們的課題《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研究》可以在首頁的「專題研究」中搜尋到。
「三人行中學語文論壇」是一個資源性的論壇,它分為理論研究、高三語文、高二語文、高一語文、作文指導等版塊,集中展示本校教師的教案、課件、音像製品和學生作文。我們的論壇建設特別重視師生的互動,學生可以在這個論壇上提問,教師也可以在論壇上回答,版主不光有老師,也有學生。學生版主主要集中在「星光燦爛」版塊,這是我校《星光文學社》的專題,以發表本校同學的優秀作文為主。學生參與管理、參與建設

「三人行中學語文論壇」目前點擊率比較高的是高考專題、高三試題,截止目前為止,本網已擁有江蘇省10個省市的所有語文一模試題;「三人行中學語文網」每天線上平均3000人,每天點擊有7000人次,在全國語文教育類網站中目前排名第86位。在全國語文界有很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三人行中學語文網」以高中內容為主,但也輻射了人教版、蘇教版的內容,國中版塊每天的點擊率也很高,影響力也很大。
五、怎樣延伸使用讀本。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視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指歸,「在傳統語文教科書的基礎上,作了三大改革:一是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二是破除比較複雜的記敘、比較複雜的說明和比較複雜的議論『三階段』模式;三是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學生用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認為改革的前兩項是對以往語文知識教學系統的「資產重組」和「盤活再流通」,而第三項改革則是從無到有的嶄新創造,是真正的「創世紀」。因此,後者對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思想衝擊和對整個語文教學體系的衝擊,力度都將遠遠超過前者。可以這麼說,這次以改革教材為契機的語文教改能否取得成功,從深層次上看,取決於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語文教師能否轉變語文教育教學思想;從操作層面來看,則取決於我們能否充分利用好《語文讀本》。同時,能否充分意識到利用《語文讀本》的重要性,語文讀本運用得好壞恰恰是測度一個教師是否已經轉變語文教學觀念的風向標——在語文教科書教學內容已經占滿了法定教學時間的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讀本》的學習,決不僅僅是工作態度或者教學方法的問題,而是如何看待語文性質、語文教育性質、語文教學性質的問題。

「學習語文,首要的是在課內學習的教科書。但課時有限,課文數量不能多,只憑一套教科書培養語文能力,顯然是難以奏效的。因此,還必須加強課外學習,擴大視野,增加積累。」正是在這一目的要求下,專家學者編寫了這套《語文讀本》。

《語文讀本》編者將其閱讀部分的選文分為延伸性的、鑑賞性的、知識性的三部分,但無論哪一種選文,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都應注重其輻射功能,注重積累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對語文學習方法的舉一反三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語文讀本》過程中掌握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因——延伸原則。這是落實《語文讀本》編輯意圖的一種途徑,也是宣傳語文學習重要性的一大舉措;更是扶植和保護乃至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和有效方法。要言之,我們可以將《語文讀本》的學習利用做如下延伸。

五、怎樣延伸使用讀本。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視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指歸,「在傳統語文教科書的基礎上,作了三大改革:一是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二是破除比較複雜的記敘、比較複雜的說明和比較複雜的議論『三階段』模式;三是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學生用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認為改革的前兩項是對以往語文知識教學系統的「資產重組」和「盤活再流通」,而第三項改革則是從無到有的嶄新創造,是真正的「創世紀」。因此,後者對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思想衝擊和對整個語文教學體系的衝擊,力度都將遠遠超過前者。可以這麼說,這次以改革教材為契機的語文教改能否取得成功,從深層次上看,取決於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語文教師能否轉變語文教育教學思想;從操作層面來看,則取決於我們能否充分利用好《語文讀本》。同時,能否充分意識到利用《語文讀本》的重要性,語文讀本運用得好壞恰恰是測度一個教師是否已經轉變語文教學觀念的風向標——在語文教科書教學內容已經占滿了法定教學時間的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讀本》的學習,決不僅僅是工作態度或者教學方法的問題,而是如何看待語文性質、語文教育性質、語文教學性質的問題。

「學習語文,首要的是在課內學習的教科書。但課時有限,課文數量不能多,只憑一套教科書培養語文能力,顯然是難以奏效的。因此,還必須加強課外學習,擴大視野,增加積累。」正是在這一目的要求下,專家學者編寫了這套《語文讀本》。

《語文讀本》編者將其閱讀部分的選文分為延伸性的、鑑賞性的、知識性的三部分,但無論哪一種選文,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都應注重其輻射功能,注重積累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對語文學習方法的舉一反三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語文讀本》過程中掌握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因——延伸原則。這是落實《語文讀本》編輯意圖的一種途徑,也是宣傳語文學習重要性的一大舉措;更是扶植和保護乃至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和有效方法。要言之,我們可以將《語文讀本》的學習利用做如下延伸。

將《語文讀本》的學習延伸到課堂教學
「教材包括課內用的教科書和課外用的《語文讀本》」,《語文讀本》與課本都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編寫者對《語文讀本》和課本所規定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是不同的,「對教科書,一般要求精讀,訓練比較系統,力度也比較大;對《語文讀本》,一般要求略讀,運用從精讀方面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去獨立閱讀……」做這樣的區分是必要的,它將有利於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讀。但一些教師就此產生了一種誤解,以為《語文讀本》中所有的選文在其知識含量上,訓練可行性上,甚至作品的藝術性乃至學習的趣味性上,都不如課本中的選文。學習語文的知識和經驗也是由學習課本的過程單向地流向學習《語文讀本》的過程。然而事實是,知識經驗就如同細胞中的自由水,它的運動是沒有方向的;又正如虹吸管中的水,哪裡低就流向哪裡,可以由此及彼,也可由彼及此。並且,《語文讀本》中的選文也並不比課本中的選文差。謝冕的《永遠的校園》與課本選文江澤民的《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都是紀念北大、介紹北大的文章,並且兩文的語文訓練要點都是尋繹作者行文思路,但兩文文體不同,作者身份不同,行文角度不同,行文思路隱顯不同,如果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先側重性地對謝冕的文章進行詳解,那麼學習《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的效果將會更好。先秦諸子散文單元,在精講課本中《季氏將伐顓臾》之後再精讀《語文讀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掌握,更主要的是,它能讓學生比較全面了解孔子的為人和儒家學說的基本原理。《逍遙遊》由於其超常規的難度阻遏了學生學習道家學派作品的興趣,我們應該大膽選講《莊子)中內容相對淺顯又有較強趣味性的作品以做彌補,如《庖丁解牛》《秋水》等。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結題報告範文@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