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研究報告

《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研究報告


內容提要:近幾年,我校努力實踐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堅持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基礎,以“實踐、發展、創新”為主體,以綜合性、開放性、研究性的實踐活動為主要環節,以研究性活動為主要形式,有計畫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驗工作,從課程整合、勞動技術、信息技術、社會實踐入手,不斷探索、總結、積累經驗,從而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實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讓師生都得到了真正的發展,讓他們在活動中汲取快樂,在收穫中健康成長。

關鍵字:綜合實踐活動、整合、轉變、實踐、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對每個社會成員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面對全新的社會背景,面對信息技術的廣泛套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不得不發生改變,並對每位社會成員提出了新的素質要求。現代社會發展客觀地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有健全的價值觀和負責的生活態度;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善於發現和探究;具有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善於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生態倫理意識,能夠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即具有“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四種基本素養①。其中,“學會認知”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注重的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即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學會共同生活”要求學生能夠與他人一道參加所有的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學會合作和交往;“學會生存”是前三種學習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從生活的角度對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由此看來,基礎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關懷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願望。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規定,從國小到中學必須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至此,綜合實踐活動正式以“課程”的身份進入了中國小校園。然而,與學科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遇到了諸多的阻礙,教學目標難以達成,“指導綱要”的精神也無法很好地落實。因此,為了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的途徑,我校自XX年3月開始進行對此項內容的研究,到2010年3月,已走過了整整四年,在這四年的研究過程中,我校對綜合實踐活動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收穫頗多。

一、研究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在於通過研究有效地實施途徑,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種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套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塑造健康向上,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格。

二、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總目標:努力實踐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堅持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基礎,以“實踐、發展、創新”為主體,以綜合性、開放性、研究性的實踐活動為主要環節,以研究性活動為主要形式,有計畫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驗工作,促進學生在校內學習和校外生活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研究策略

制度保障

1、成立課程實施的領導機構。為保證研究的順利進行,學校成立了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組內各成員都有具體的分工和相應的職責要求。領導小組主要負責課程計畫的實施,學校實施方案的制訂,課程實施情況的巨觀調控,並指導班級活動計畫的制定,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並做好活動過程材料的收集、歸檔。

2、定期開展評比活動。每學期開展優秀活動案例、活動設計、論文、學生活動過程性材料等評比活動,評出一、二、三等獎,並把比賽結果納入教師的業務檔案袋,作為學期“評優,評先”的依據之一,並把優秀的作品彙編成冊。

3、每半月舉行一次學生作品展。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示才華的舞台,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學校和班級都建立了作品展示台,學生把自已認為最好的作品交給老師,由教師、學生進行評價,並擇優張貼在“學校展示台”和“班級展示台”,每半月組織一次全校的“作品展示會”,讓師生在展示中交流、提高,以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

學習提升

學習是發展,是超越自我的必備條件。學習理論資料是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理論,新方法的重要依據,更是研究的支撐點。

1、教師培訓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關鍵。學校重視對教師的培訓,除組織教師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材料》等,還為骨幹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參觀的機會。通過培訓、學習,讓教師進一步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產生的背景、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為綜合實踐活動順利實施找到理論支撐。

2、創設展示交流學習的時空,為教師學習注入動力源泉。實行“向你推薦一篇好的作品”的制度。每次教研前提供一定的時間,由教師介紹學習內容,結合自已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已的理解,並做反思評價,充分調動教師的參與熱情、分享他人的學習成果。讓教師在學習、品評、賞析、總結中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3、以“課例”為載體,拓展學習時空。學校組織教師觀看綜合實踐活動案例,走進學校教師的課堂。要求運用所學理論,結合自已的實踐,對個案進行剖析,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同時對比課例談談“自己的設計”,讓教師在比較、反思中提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操作技能”。

課程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新的課程,課無定勢,目標更無定勢。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與其他相關課程進行整合,並不斷探索開發新的課程,達到課程資源高效利用、實驗研究巧妙推進、課題成果遍地開花的效果。

1、讓學生在課程整合中培養興趣

在新課程重實踐的思想引領下,我們要求進一步深化所有任課教師的綜合實踐意識,要求大家以“生活化”、“探究化”、“活動化”的角度來看待所指導的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廣義的概念指學生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中進行的實踐活動,我校通過組織各學科教師的再學習,分年級把每個學科可以進行拓展套用的知識點羅列出來,再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整合、重組和提升,我們由此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面拓展到各個學科中的延伸性實踐活動,如由語文引申的說話與寫作的實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實踐,用英文與人交流的實踐……讓每一位老師都有參與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實踐的途徑,從而在相關課程中培養每個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

2、讓學生在勞動技術中找到樂趣

勞動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部分,勞動技術課程重視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並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構建起以勞動教育為引導、以技術教育為主幹、以實際項目為載體、以探究學習方法為基點的學科新體系。它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以提高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使學生在實際體驗和實踐探究過程中形成技術能力,注重學生技術意識與技術素養的培養,並以“科學一技術一社會”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技術的本質、地位、作用和價值,增強技術意識,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終生髮展要求奠定基礎。為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實施,我校更注重上好勞動技術課,讓學生在勞動技術中去實踐、去發展、去創造,從而找到樂趣。我校教師在貫徹勞動技術新的教學目標和完成新的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必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積累、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從而達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長技、以勞強體、以勞益美。為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接受性教學方式,採取“引導→啟發→討論→探究”的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校還根據勞技學科的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科競賽和學生作品展示與評比活動,培養學生設計和製作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勞技教育中滲透科技創新教育,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勞動技術中找到樂趣。

3、讓學生在信息技術中收穫快樂

國小信息技術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其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套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我校的信息技術課外活動根據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的理念來組織設計活動,根據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組織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將信息技術活動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要求信息技術活動要結合教材,密切聯繫生活套用,圍繞一些專題有效開展競賽、展示與交流活動,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積極組織開展信息技術第二課堂活動,輔導並幫助學生參加電腦作品比賽、信息學奧賽等活動項目,充分發揮特長生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而讓學生在信息技術中收穫快樂。

4、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健康成長

國小教育不能完全把學生關在書本中和教室里進行,而要發揮社會的各種教育力量和教育因素的作用。社會實踐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性學習、接觸社會、認識和了解社會、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學習活動。我校在每個假期都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並結合本地實際,有目的、有計畫、有要求、有特色地安排學生在假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在去年寒假,我校開展的“五個一”活動項目就有:抄寫春聯20幅,自編春聯2幅;選看1-2部內容健康的影視片,寫出心得體會;走訪工廠、企業家、老紅軍、老幹部、工人、農民,了解歷史,了解社會,感受改革開放的成就,寫一篇調查報告;為困難戶、軍烈屬、孤寡老人“送溫暖,獻愛心”,寫出感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生產勞動,家長寫出書面鑑定,學生學出書面報告。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獲得對社會的正確認識,了解了我國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研究報告@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