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大全 > 讀書筆記

矛盾論讀書筆記


 矛盾論讀書筆記

《矛盾論》這篇哲學論文,是毛澤東為了克服存在於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作為那個時代的思想指導,它不僅幫助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走向勝利,在現今社會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嚮導,具有無可替代的現實意義。這裡,我著重以我個人生活經驗觀之。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開篇之句,便是告訴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會涉及廣泛的方面以及諸多哲學問題。這正說明了毛主席的嚴謹:哲學論不可能隨隨便便幾句話便能闡述清楚的,必須綜合事物的各個方面來全面看待。隨後毛主席從對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以及鬥爭在矛盾中的地位這些問題的討論最終很好的闡釋了矛盾論。這其中有很多話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當著我們研究一定事物的時候,應當去發現這兩方面及其互相聯結,發現一事物內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兩方面及其互相聯結,發現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許多事物的互相聯結。”不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據,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也就無從辨別事物,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其內部也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而我們研究事物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同時相互聯結,即統一辯證的看待這些矛盾,然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矛盾促成事物的發展,矛盾也同時為我們研究事物提供了方向。

其次,認識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而研究問題時,“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們需要如實地反映這些情況,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們,認識事物的互相聯繫,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須在其聯絡上、在其總體上去看,而且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而且主次並非是絕對的。“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只有一種主要的矛盾起著領導的作用。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並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轉化著,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因此,研究任何過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這樣一切問題才能迎刃而解。萬千的人們,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墮煙海,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總的來說,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差異就是矛盾,無可避免。原定的計畫與未知的偶然相矛盾,遠大的理想和無情的現實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節奏和碧溪垂釣、靜賞夕照的閒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論》而引發聯想,則知生活之中無處不存在著矛盾,絕對的平和與純淨只是理解上的片面與偏差,存在於理想國度之中。

譬如進入大學之前總是心存僥倖,以為熬過高考之後世界或便該是一片陽光燦爛,前程無憂,然而行至今日也不過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種矛盾之中排解調和以求平穩生存。學業愈重與之對立的對閒適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後另一方也對應消減。是以甫入大學,時有空虛之感,而又不得不繼續鞭策自己,在壓力之中尋求動力。

人也是如此。人性之中的善與惡是一對手拉著手旋轉的對立統一體,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不同的只是在各人的成長過程中,一部分人將心底里的惡念轉化為善,由行為思想上加以引導,而成為善人。然而成為善人的人心中也不會沒有一念之惡,他們一生將之壓制並幽閉在內心的某個角落,縮至無限小,但依然存在。另一部分人則放縱心靈中的各種欲望,違背道德與公理,成為與良善之人相反相成的陰暗面。上下、左右、乾坤、陰陽,社會與人生都是由這種兩極對立所組成,人總在試圖轉化矛盾當中吸取經驗與教訓,獲得成長,並將矛盾長久地持續下去,直止死亡。因為有對生的憧憬與嚮往,才有對死的虛枉的恐懼。

 

矛與盾,其實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動另一方前進,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為有了諸般念想,人性因而漸趨複雜成熟。換而言之,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也有助於更清楚地認識世界與生活,對各種矛盾作出正確的判斷,採取效的方法,將矛盾之差異的級別化減到最小程度,化解對抗,使生活與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進。

 

矛盾論讀書筆記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法則。”毛澤東在其著作《矛盾論》的開頭這樣寫道。那麼,具體該怎樣來認識矛盾法則呢?毛澤東認為我們要了解以下幾個問題: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兩種宇宙觀

一種是形上學,是唯心論的宇宙觀,就是以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認為世界是靜止不變的,如果有變化,也是數量的增減或者是場所的變更,而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主要來自於事物的外部因素而非內部因素。因此,該觀點不能解釋質的多樣性,不能解釋質變現象。

另一種是唯物辯證法,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其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該觀點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而一種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繫和影響是事物發展的次要原因。單純的外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機械運動,即數量的增減、範圍的大小,不能說明事物何以有性質上的千差萬別及其相互變化。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與所有的事物之中,矛盾的存在推動著事物的發展。有兩方面意義:一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不一樣,都帶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一種矛盾區別於其它矛盾的根據,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當中。不同質的矛盾必須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決,正如列寧所說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事物的認識過程有兩個: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這兩個過程循環往復就是對事物的認識不斷擴展、不斷提高的過程。

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做到客觀、全面和深入。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其矛盾的特殊性會有所改變,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的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研究,才能提出解決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且只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而矛盾的兩個方面中必有一個是主要方面,主要由它決定著矛盾的發展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轉化推動了事物性質的變化,只有準確地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與次要方面的差別,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規律很好地把握。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同一性有兩層含義:一是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他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鬥爭性是指矛盾中兩方面的決定因素絕對是相互鬥爭、相互轉化的。有條件的相對統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有些矛盾只有當矛盾鬥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出現對抗,有些矛盾則是由對抗性質轉變為非對抗性質。

 

矛盾論讀書筆記

鬥爭哲學產生於延安時代,我們不知道是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影響了艾思奇和陳伯達,還是艾思奇和陳伯達的哲學思想左右了毛澤東,總之,艾思奇等人三十年代來到延安後,與延安的哲學家一起創立了了鬥爭哲學,《矛盾論》就是鬥爭哲學產生的標誌。從《矛盾論》中我們明顯地可以看到,毛澤東並非是要建立一種自己的哲學,而是在於闡述馬列主義的哲學。將絕對的無條件的鬥爭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這一鬥爭哲學的理論原則說成是唯物辯證法,是強加給馬克思和列寧的。從《矛盾論》引述的列寧的話就可以看出鬥爭哲學的基本原則首先是來自於對列寧的誤解。絕對的無條件的鬥爭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決不是列寧的意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人們是怎樣誤解列寧的。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曾引用了列寧的一句話,以證明鬥爭性的絕對性和無條件性。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里說:

“對立面的統一,是有條件的、一時的、暫存的相對的。互相排斥的對立面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①①轉引自《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第173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列寧的這句話就成了絕對的無條件的鬥爭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這一鬥爭哲學基本原則的理論根據。令人不解的是,毛澤東《矛盾論》裡引述列寧上述話的同時見,還引用了列寧的另外一句話,這句話卻有著與上述的說法有著極為相反的意見:

“為什麼人的頭腦不應該把這些對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看作活生生的、有條件的、活動的、互相轉化的東西。”列寧《哲學筆記》第116——117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

列寧在這裡明顯地表達出“對立面”是“有條件”的意思,與上面的引述將對立面的鬥爭說成是無條件的,似乎是自相矛盾。但讀者如果稍微仔細認真一點,就不難看出列寧的上述兩段話表達的是兩種不同的意見:第一句話列寧說的是對立面的鬥爭是無條件;列寧的第而句話說的是對立面是有條件的。如果我們將對立面的鬥爭和對立面看成是同一個意思,我們就會看到列寧兩種矛盾的說法;如果我們看到對立面的鬥爭和對立面表達的是兩個問題,我們也就不會懷疑列寧自相矛盾了。《矛盾論》的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列寧兩句具有相反的意思的話,但卻沒有發現這裡的矛盾。毛澤東是第一個這樣引用列寧話的人,從1937《矛盾論》發表到今天,幾乎鬥爭哲學家們都在自己的著作和文章里,模仿《矛盾論》的做法同時抄用列寧的這兩段話,令人奇怪的是竟沒有一個人看到或指出這兩句話的矛盾。

既然列寧說矛盾對立面的鬥爭是無條件的,那麼列寧自然的成了這種鬥爭哲學的發明人,因為鬥爭哲學家們除了引用列寧的話外,並沒有做更多的考察以證明同一性的相對性有條件性和鬥爭性的絕對性無條件性。如果列寧能重生的話,一定也會說這即給了他過多的榮譽也給了他過多的毀譽。如果哲學家們稍微仔細一點的話,不難看出列寧的這兩句話中的有無條件性指得是兩種情況:

列寧在第一句話中說的是:對立面的鬥爭是無條件的。

列寧在第二句話中說的是:對立面是有條件的。

如果囫圇吞棗地引用和理解上述的兩種說法,很容易造成誤解和混淆,將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誤解成同一個含東西。

現在我們關鍵是要搞清楚: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個東西,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的區別何在,然後才能說誰是絕對的誰是相對的,誰是有條件的誰是無條件的。

常識就告訴我們:同一性是指事物自身的同一,是事物本身的差別所共同具有的東西,即事物的共性,共性的東西是一般的、抽象的或絕對的和無規定性的東西,所以他的存在是無條件的,它僅僅是事物存在的一個方面;而對立面的同一即包含了同一性也包含了對立性,這時的同一性已經不是抽象的無差別的同一,而是相對於具體差別而存在的同一,如地球包含南北極的對立統一,又如生命包含了生死的對立統一,所以辯證法認為對立統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那麼本來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同一性和相對的有條件的對立統一,為什麼在鬥爭哲學家那裡卻忽然演變成了相對的、有條件的同一性呢?這裡關鍵是要搞清楚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個東西,如果能夠將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區別開來,知道同一性僅是對立統一的一個方面,就可以知道列寧所說的相對的、有條件的東西是指對立面的統一,而不是同一性本身,將有條件的相對的對立面的統一說成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顯然是由於對對立面的統一和同一性兩個概念的混淆而而形成的對列寧的誤解造成的。

常識還告訴我們:對立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東西,是事物的個性。任何對立面都是相對的,如大小、上下、好壞等等,對立面的兩個方面的存在是互為條件的,無大也就無所謂小,無上、下也就不存在了,對立面和相對性簡直就可以說是同一個東西,而在鬥爭哲學家那裡對立面卻變成了絕對的無條件的東西,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這裡對列寧的誤解與上述在同一性上的誤解一樣,關鍵是混淆了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這兩個範疇。下面我們就簡述以一下同一性、對立面的統一、對立面和對立面的鬥爭這幾個辯證法範疇之間的對立同一關係。為了下面簡述方便,我們先要明晰三概念:鬥爭、絕對和條件。

鬥爭

最早用鬥爭一詞作為辯證法範疇的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他曾把鬥爭稱為“萬物之父”,但辯證法在古希臘還不是成熟的理論,黑格爾是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的。”人,可黑格爾很少用鬥爭一詞作為辯證法的範疇使用,馬克思、恩格斯也是如此,列寧是比較多地用鬥爭一詞用來表示矛盾的對立面,但他明確地告訴我們不能將日常用語的鬥爭與辯證法的鬥爭混為一談,所以有時他特意把鬥爭一詞加上引號。我想這些辯證法的大師們可能誰也沒有想到後人會把鬥爭一詞提到辯證法的最高原則的程度,甚至可以用鬥爭一詞來取代對立統一的地位。在日常用語裡鬥爭一詞往往與矛盾、對立統一的內涵量相等,所以用鬥爭一詞表示辯證法是很方便的。講這麼多是想證明鬥爭一詞在鬥爭哲學裡有著特殊的地位,鬥爭可以脫離同一性而存在,鬥爭成了事物存在的最高原則,鬥爭成了最終的目的,甚至成了生活的樂趣。但無論人們怎樣理解和誤解鬥爭一詞,在辯證法里鬥爭一詞僅應該是用來表示矛盾的一個方面即對立面的。

這樣我們完全可以說對立面的鬥爭就是對立面的對立。就像具體同一的同一是抽象的同一一樣,具體的對立的對立也是一種抽象的對立。

絕對

在辯證法中絕對一詞是有著明確的含義的,他與抽象是一個東西。黑格爾曾明確地表示;

“絕對一詞除了常指抽象外而言外,沒有別的意義。譬如絕對空間,絕對時間,其實不過指抽象空間,抽象時間。”②② 黑格爾《小邏輯》 第248頁 商務印書館 1982年版

所以當我們說絕對對立時,實際是指抽象對立,凡是抽象的都不是具體的,都是無規定的,無條件的,列寧講的對立面的鬥爭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就是指這種抽象的對立或對立面的對立。

條件

毛澤東把事物存在的外因稱之為條件,而把內因稱之為根據。那麼有條件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鬥爭性中的條件是指什麼呢?如果把條件當內因看,根據就成了條件,根據本身是同一性和對立性的統一,把同一性做同一性的條件是同意循環,沒有意義。如果把條件作為外因看,外因就成了矛盾或對立統一本身的條件,即外因既是同一的條件也是對立的條件,這樣的條件怎麼會是矛盾的一個方面同一性或鬥爭性的條件呢!所以單就矛盾的一個方面講什麼有無條件是沒有意義的。

在明晰了上述概念以後,現在就來簡述一下同一性、對立面的統一、鬥爭和對立面的鬥爭的辨證關係。

首先同一性和對立面的統一是辯證法兩種同一概念,同一性一般的是表示抽象的或絕對同一,而對立面的同一則表示相對的具體的同一即對立統一。劃分抽象同一和具體同一,是黑格爾與形上學的知性同一及謝林的絕對抽象同一分歧的一個關鍵,黑格爾認為凡是存在的同一都是具體的同一,抽象同一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抽象同一與具體同一的區別在於:具體同一是含有差別的同一,而抽象同一是抽掉了事物差別的同一。這種抽象同一對我們的分析十分重要,但他決不會獨立存在。如果我們沒有規定的只是講同一,這就是抽象的同一,抽象的同一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具體同一是這種抽象同一的具體化,這時的同一已是某一對立面的同一,已不是泛泛的同一,這種同一已經有了具體內容,如生與死的對立同一,這時的同一已經有了具體內容即生命,同一性是生命,對立面是生死。凡對立面的統一,同一性和對立面都是有具體內容的,如上面的同一性是生命,對立面是生死。這就是為什麼對立面的統一是相對的是無條件的原因。當我們只是講同一性時,這時的同一性還沒有具體的內容,僅是抽象的同一,所以它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對立面的同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同一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此乃辯證法的基本常識,列寧說的是:對立面的同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鬥爭哲學說家則將其扭曲成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對立面和對立面的對立是絕對的。這個問題與同一性的問題具有同樣的性質。

對立面本身是相對的,用不著思辯的理解就能做到,凡是對立面必然是兩方面,如上下、多少、生死等等;其存在也必然是有條件的和具體的,它的條件就是同一性,如生死的條件即同一性是生命,無生命存在也就無所謂生死。所以對立面這個範疇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和有條件的存在。

我們再來看對立面的對立。對立面的鬥爭明顯的是指對立面的對立,這種對立的對立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對立已經由具體的、有條件的對立轉化成了抽象的無條件的對立,鬥爭哲學家沒有理解對立面的鬥爭指的不是具體的對立面,而是對立面的對立面即是抽象的對立。列寧此處講的絕對的對立就是這種抽象的對立,但鬥爭哲學家卻將這種抽象的對立誤解成了具體的對立,並將絕對與對立面聯在一塊,得出了絕對的無條件的對立這一鬥爭哲學的基本原則。但這是對辯證法的踐踏,是對列寧的曲解,是辯證法沒有貫徹到底的表現。絕對中有相對,相對里有絕對,列寧此處就是論證這一辨證關係。抽象的同一性本是絕對的,但在具體的對立同一時卻變成了相對的;對立面本身是相對的,但對立面的對立或抽象對立卻是絕對的。由於鬥爭哲學家沒有理解絕對相對的這一辨證關係,從列寧的話里得出了反列寧的結論使辯證法蛻化成了鬥爭哲學。其實列寧在講了上述話以後,可能預見到有人要歪曲他的話,馬上就做了一個補充說明,如果人們在引用列寧這句容易被誤解的話的時候,仔細看看列寧在說了上述話後的補充說明,並理解了說明的真實含義,鬥爭哲學可能就不會這麼固執了。列寧是這樣補充說明的:

“注意:順便說一下和辯證法的區別在於:在辯證法中,絕對和相對的差別也是相對的。對於客觀的辯證法來說,相對中有絕對。對於主觀主義和詭辯論說來,相對只是相對,是排斥絕對的。”①①列寧 《哲學筆記》 第398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

 

列寧為什麼講完了被人們誤解的那句話後馬上作此說明,實際就是怕被人誤解。本來抽象的同一性是絕對的,但絕對的同一性卻要通過具體的同一性相對地表現出來,本來是具體的對立性卻可以在具體的對立統一中抽象出絕對的對立來。對列寧的誤解實際是對絕對相對的辨證關係的不理解,說到底是對對立統一本身的不理解,為此我們還有必要對對立統一規律作一詳細說明,作此分析以後才能徹底戳穿鬥爭哲學的辯證法假象。在本文的第二、三兩部分分別分析同一性和對立性。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矛盾論讀書筆記@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