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大全 > 反思範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一年的高三畢業班的教學工作終於結束了,回顧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點簡單的小結。

首先,由今年聯考語文試題的特點來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尤其是高三復習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註意:

一、基礎,還是基礎。聯考題目出的大都是基礎知識,同學隻要平時稍加註意,就不會失分。

二、平時講課要註重積累,註重語言積淀,不必過多地關註專業知識。聯考題目不是光靠這些專業知識就能完全解決的,比如說,病句題,同學知道病句類型有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等等,但是一個句子擺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出來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錯之所在,那麽你所知道的這些專業知識等於是擺設,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而如果你語言積淀比較豐厚,對語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較敏銳,一讀,就知道,這個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這可以就此判定這個句子就是個病句,沒有必要非知道它屬於哪一種錯誤類型不可,這叫多此一舉。

三、在註重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擴大閱讀面,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閱歷,為作文準備素材。作文實際是生活經歷、情感、觀點的展示,一個人,要想寫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寫作功底、寫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積累。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腹內空空,想讓他道出來點東西,可真是難為他呀。相反,如果同學頭腦中積累有許多素材,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可以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寫出的文章就事實充分、材料翔實,就會得高分。不會像擠牙膏一樣,半天也寫不出幾句話來。

四、學過的知識要不斷地回頭復習。隻有不斷地復習,才能「溫故而知新」。聯考試題中許多題目在課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題目就是書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學早已忘得無影無蹤,把不應該失的分給丟了,這就未免可惜了。為了避免這些分數的丟失,隻有不斷地引導學生及時回頭復習。

五、適當的有針對性地訓練。聯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麽兩樣,隻不過重要性不同罷了。為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內容:1、書寫的規範性;2、審題的準確性;3、答題的程式性;4、時間利用的計畫性。

六、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準,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七、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麽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聯考語文題整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麽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成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正確之舉在於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八、管理至上,指導為重。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準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講述;②大量訓練;③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準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啓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啓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隻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獲無限的快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會萌動解決的欲望——於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迴圈的軌道。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①學生情緒的控製與誘導;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④幫助學生製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復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員和服務員。

聯考是一次檢閱,聯考是一位老師;它檢閱著我們老師教學的思路和教學的成果,它引導著我們走向更正確的教學之路。它讓我看到許多教學的不足和缺憾,同時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未來的教學,我心中似乎越發清楚。


篇二: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高三語文教師不應該隻是埋頭苦幹,高三語文教學也需要在實踐中思考,思考中總結,總結後提升。本屆的高三語文教學讓我體味了艱辛,也收獲了快樂,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面是我本學年來對高三語文復習的幾點感悟: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習慣認為高三的學生目標明確,不用再象高一、二學生那樣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大家通常認為高三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成績,不必在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其實不然,高三語文復習教學,大多是一練一講,一講一記的枯燥迴圈。學生在兩輪甚至三輪的題海中摸爬滾打極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減少他們的枯燥感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具備實用價值的工具學科,更是一門飽含美感的人文學科。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的課堂應該充滿生機,應該彰顯語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優秀的高三語文教師,他不是對學生做裁判性的引導,而是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努力誘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積極培養他們充足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實踐中能夠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充實的感受。所以,調動興趣永遠都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勇於創新

創新是現代教育特別強調的一個內容。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需要創新,高三的語文教師和教學更需要創新。離開創新高三的語文課堂會沉悶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創新是指高三教師在復習時,不要囿於傳統的教法,而應該多思考求創新。以詩歌鑒賞為例,詩歌鑒賞教學歷來提倡並採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知人論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來的。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了解其創作背景,通過時代背景與創作背景鑒賞文學作品。「知人論世」的方法為歷代評論者所推崇,也為今天的詩歌鑒賞教學所推崇。現今聯考鑒於公平公正的原則,同時為了避免猜題押寶所帶來的負面性,鑒賞所選詩歌迴避名家名篇。對於陌生詩人的陌生詩作,學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論世?所以我認為「知人論世」的方法不太適應現在的聯考;所以教學詩歌鑒賞時,我們要勇於突破「知人論世」的常規教學櫃架,敢於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敢於總結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鑒賞方法,這樣才能適應不斷發展不斷改革不斷完善的聯考。

其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前提應該是教師本身具有創新性。學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隻有勇於創新與時俱進,我們的教學才能適應這個時代,我們教出的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立足。

三、回歸教材

高三復習除了題海式強化訓練,還應充分開發利用課本。實踐證明,回歸教材是提升聯考分數的有效途徑,「以本為本」是聯考復習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試,我們常說「萬變不離其宗」,還說「題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話適用於聯考,也適用於當今極具彈性和時代性的聯考語文。我們手中的復習材料盡管是精心挑選的,但其寬度與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會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淺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適中。所以對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學生而言,教材應該是最好的復習資料。現今的聯考命題堅持以教材為依據,所以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在高三的復習中仍不可脫離教材。下面以寫作為例談回歸教材的重要性。

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總是因素材太少太膚淺,從而導致「言之無物」。所以高三階段,教師和學生依然會在積累寫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過網路,通過報刊,通過各個途徑積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隻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說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歷年的聯考話題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過,但是,均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鏡或啓示。如:聯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的認知關系」這一話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裏就能找到素材獲得啓示。同時,歷年聯考的優秀作文相當一部分是得益於「活」讀「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與聽從別人」」這一話題在《遊褒禪山記》裏也能找到素材獲得啓示。還有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一文,曾在多年的聯考優秀作文中被採用被演繹。僅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既能解決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四、博採約取

「博採」與「約取」是針對教師的備課而言的。我們說,教師隻有「博採」才可以開闊眼界,尤其是對於年輕的高三教師。高三教學的成功離不開教學經驗,但是經驗的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歷練。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教師,「博採眾長」也是必需的,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但是「博採」並不意味著隻要「博」,備課質量就會高。所以「博採」的基礎上還要「約取」。「約取」就是要對「博採」的內容比較、加工、創新的過程。「博採」是「他山之石攻玉」,「約取」是「桑葉變成絲,花變成蜜」。「博採」能夠啓迪教師的思維,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約取」能夠讓教師把他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

五、感悟生活

當今聯考,語文是最貼近現實,最接近生活的一門學科。所以我們的高三復習要讓學生懂得感悟生活,學會感悟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採的。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寫作有源頭活水,可以使鑒賞能力有所提高。無論古典詩詞還是現代散文小說,都是藝術創作。藝術首先是來源於生活的。隻有讓我們的學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們鑒賞藝術作品的能力。語文的外延是生活,聯考語文試題也不是關起門來造車。貼近生活,關註生活,以人為本是語文聯考命題的大方向。所以我們不要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否則我們的學生將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將低能,我們教師的努力就付之東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嘗試中,我一路走來,深深淺淺的腳印在腳下延伸。但我知道我還很稚嫩,為了我摯愛的語文和我喜愛的學生,我還將一路走下去。


篇三: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師教學==學生真實需要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該怎麽做。我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必修5冊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我要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聯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復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下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後讓學生做,做完以後批改,批改以後講解,講解以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講得口幹舌燥、汗流浹背,講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講得教師茫茫然不知所雲,講得學生如墮五裏霧中無所措手足……據說,這就叫對學生負責!

我不得不這樣做,然而,一種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頭滋長,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它已經在幹擾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嘗試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通過長期執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二字。

對於「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啓發,主體欲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準?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復習?我有自以為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準,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並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註目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隻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也讓人悲觀失望。為什麽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於並孜孜不倦於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麽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聯考語文題整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麽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成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正確之舉在於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準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講述;②大量訓練;③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準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啓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啓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隻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成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正確之舉在於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準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講述;②大量訓練;③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準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啓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啓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隻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獲無限的快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會萌動解決的欲望——於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迴圈的軌道。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①學生情緒的控製與誘導;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④幫助學生製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復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員和服務員。


篇四: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培優補差"是高三教師的一個很響亮的工作口號.從字面理解,似乎頗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還體現著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理念;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質卻與這樣的理解相反.首先,這裏"優""差"評定的依據,就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其次,這種考試都是聯考的模擬性質的,具有非常剛性的選拔性.如此有悖於高中課程目標的"培優補差",何以如此響亮地喊出來呢除了外部的體製等現實原因外,可能與人們對高三語文教學及其"培優補差"的本質認識不無關系.

高三語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麽何謂"培",怎樣"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仍然是"面向大眾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它應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套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貭素和科學文化貭素,為終身學習和有關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這裏,不難理解高三語文,同樣具有大眾,貭素,基礎教育的性質.

然而,在應試的背景下,高三語文教學似乎就隻是剩下:盯著"考分",對"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對"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是語文"考分"與"培養""補習"的努力沒有正比關系.一個期中考分全班第一的"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後,到了期末考試,她卻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榮;而並沒怎樣對"一模"考試中的"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二模"時,他的考分卻擠進了"優生"的行列.語文考分像股票漲落曲線一樣,讓有的學生意外驚喜,又讓有的學生莫名失落,更讓語文教師尷尬無奈;不管"培養"多有力度,也無論"補習"多有強度,高三語文教學的信度,卻遭到這種的考分漲落曲線的無情嘲諷!本文由一起去留學編輯整理。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方面,作為選拔考試,區分度是其重要的質量指標,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數的高低排出名次來;而參加考試的人數一定,無論考生考試狀態怎樣變化,其名次序列總是一定的.在同一考試選拔中,"優"與"差"是互為參照的;也就是說張三考分"優"了多少名次,就意味著有個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很難用考分量化的.目前聯考命題技術很難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設題,甚至在"能力"目標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強設題,但評分標準也很難把握,而這些目標又恰恰是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因此,用考分來界定"教"的好壞,判斷"學"的"優""差",就很不科學;而把學生考分提升了若幹名次看出是"培優"的成果,不是無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數和錄取指標一定的聯考選拔中,"優""差"的競爭,就有"你死我活"的殘酷性.正如跑步比賽一樣,按名次取勝,名次隻取決參賽者彼此實力的對比關系;比賽名次的改變,也隻是彼此實力對比關系的改變.如果同時加大"培訓"的力度和強度,並也確實"提速"了,但隻要"提速"的幅度並沒使彼此實力對比關系發生改變,那麽彼此的名次關系就不會改變;相反,"培訓"力度和強度並沒有怎樣加大,那麽彼此的"優""差"的關系同樣會因彼此實力對比關系的不變而不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看,"優""差"的名次,與單方面的"培優補差"無關,隻取決參加這種選拔賽各方實力的對比關系.

用這樣一種選拔性質的考試作為基礎教育評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礎教育階段的每個學生,教師,學校陷入一種殘酷而無聊的競賽中,彼此使盡解數地爭奪更快,更強,更大,更"優",就成為一種教學競爭的常態.可是人的能耐總是有限的,惡性競爭使彼此疲憊不堪,但捆綁在這種競爭中的巨大利益,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使得參賽各方不得不把"喝興奮劑"或"偷跑"等違規手段當作取勝的絕招,嚴重破壞了基礎教育的正常秩序,將提高國民文化貭素的公民教育異化了一場滿足"精英"對社會資源佔有欲望的爭奪戰.

"選拔人才"的應試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線"不斷地"前移"到國中國小乃至幼稚園,同時又將起終點"後推"到了碩士博士生的考試,以致中國所有學校都籠罩在一場起點和終點都很模糊的擇校升學跑步比賽的緊張氣氛裏.而高中階段普遍"加班加點"的補課,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為,所謂"培優補差"自然就具有了賽前違禁偷"喝興奮劑"的性質;隻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質,使得高三語文的"培優補差"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令參賽者"興奮"罷了.

本來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並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這種貭素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評估應該採用定性考核的形式,即便採用定量的考試形式,其性質也應淡化考試的選拔性的,突出其診斷性或甄別性,高中畢業考試,也隻能是類似駕駛執照獲取性質的水準達標考試.唯有如此,"偷跑"和"喝興奮劑"似的"培優補差",才可能得以遏製.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卻處在以升學率為為重要的教學評估指標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語文教學除了這種"喝興奮劑"的"培優補差"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作為了.然而,不管"培優"還是"補差",其實都是選用年度,地區不同而格式一樣的考試題折磨學生;"培優"也罷,"補差"也罷,其實都是"題海戰術".在這樣的"題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讀寫能力又怎樣"訓練"得出來呢

請看下面一道正確使用詞語的"訓練"題: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盡管有過許多血的教訓,一些司機仍然酒後駕車,對這種鋌而走險的行為,交警部門應當加大處罰力度.

b.2008年春運期間,一場50年未遇的雨雪冰凍襲擊了我國南方,人民子弟兵奉命出征,除冰清障,送水送飯,救助被困民眾……搶險救災,無所不為,得到了全國人民的高度贊揚.

c.音樂響起,780名太極拳愛好者如過江之鯽,緩緩入場,以太極團體操《晨曲——你好東江》拉開了開幕式的序幕,贏得了陣陣掌聲.

d.7月7日晚間,好運北京國際女足邀請賽繼續在秦皇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進行,中國隊3比1擊敗義大利隊,韓端再次挑射積分,梅開二度.

"訓練"是這樣進行的:首先,學生像在考場一樣,選擇一個答案,然後,教師公布答案或答案說明;如果學生對提供的答案及說明有質疑,教師再進行答疑;最後,歸納諸如什麽"排除法"之類的解題方法.可是陷入"題海"的學生,往往像摸體育彩票對中將號碼一樣.沒選中的,便失意地把自己選的字母叉掉,換成正確的字母,更認真的學生,會把這幾個詞語的解釋抄一遍;選中了的,常常得意地懶得聽教師囉嗦.

為什麽會這樣的呢因為考題隻是為了"區分"高下,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命題者就一定要"刁鑽";利用詞語的義項復雜,感情色彩模糊,適用對象不清等情況來設定"陷阱".像上面這道題"無所不為""過江之鯽"感情色彩,就能把不少在理解詞語方面有"色盲"的學生"幹擾"下去;而"梅開二度"的多個義項,更會讓考生為難,如果隻記住其中"再次結婚"的義項,那麽就會掉進"不合語境"的"陷阱".

為了加大"區分度",命題者還常常利用一些詞義發展變化的詞語設題,這又會讓那些學習主動思維活躍的考生無所適從.比如"鋌而走險",按照目前詞典裏靜止的解釋有兩句話:"快跑著奔向危險.指因走投無路而採取冒險行為".命題者認為酒後開車者並非走投無路,所以a項不正確.可是在動態的話語中卻多有這樣的說法:某些貪官,總是頂風作案,鋌而走險,把中央懲治腐敗的警告當耳邊風.這裏鋌而走險搞腐敗的官員,似乎並沒有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這應該是此詞語發展為"貶義色彩也越來越濃,指為了不正當利益而冒險"的動態詞義.

檢測考生正確運用詞語的能力,不僅要求對靜止詞義的記識理解,更要求對詞語動態意義的感悟把握.從學生選答這道"訓練"題的狀態看,就出現了這種情況:一個平時沒把多少時間精力投入到書本,卻非常喜歡足球等體育比賽的學生,他對d項"梅開二度"的"特指一名球員在同一場比賽中連進兩個球"的用法非常熟悉,因此,通過"排除法",就鎖定了正確的選項,結果他被"優選";相反,一個平時把更多精力花在書本上,恰恰隻記識了"梅開二度"第一義項,同時因為主動從各種媒體話語中積累詞語,對"鋌而走險"的上述的"動態意義"有所感悟,這樣,他反而排除d項而選a項,結果他卻成了"差生".

正確運用詞語的能力本來就應在規範的聽說讀寫的活動積累習得,可是這樣,反而在聯考模擬"訓練"遭受打擊,那麽,用如此"訓練"方式來"培優補差",最後究竟能"培"什麽"優",又能"補"什麽"差",就隻有天知道了.

理論上,語文教學的水準,應該通過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來顯現的,可是語文學習成績又不應等同語文考試分數,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更是如此.這是因為,語文的工具性教學任務,其實在國小最多在國中階段就基本完成了,高中語文更主要任務是語文的人文性教學;換句話說,作為一般的交際手段的技術問題,高中之前基本解決,而成熟思想,豐富美感,提升文化等更本質的問題,則需要高中語文教學來解決.但這些卻又很難用考分來呈現.另外,作為高中語文教學最高成果,當屬於學生通過語文教學而獲得的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閱讀思考寫作的良好習慣,而這些,更不是考分量化得了的.

事實上,那些語文考試高分的"優生",大多是對語文學習有著濃厚興趣和的,他們優異的學習成績的取得,主要與他們原有的文化素養喜歡讀書勤于思考寫作的良好習慣有關,而與應試背景的高三語文教學的"培訓"沒有多大關系.

"培優"之"培",就是"培養";作為生物學中移用來的一個詞語,它本質的要義,是對生命體的呵護和尊重,"培養"的所有作為,都應該是為著更有利於生命的自然成長.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培養"的本質行為,就是應該對學生個體的尊重,呵護學習的好奇心,激發求知的欲望,促使其思想文化的正常生長;或者說為學生成人成才的排除各種幹擾,提供更有利成長的條件.可是應試背景下的高三語文教學的"培優補差",隻是一種以"考題"為主要手段的"培訓".作為"培養",它沒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更不允許其自由生長;作為"訓練",它又沒有明確的具體的目標,也沒有清晰的難易梯度,更沒有可操作的動作分解示範.說它是一種思想壓迫一種文化的專橫也不算過分,因為,在這樣"培訓"裏,學生的生命本質要求遭到最無情的打壓;學生原有的語文學習熱情,也在一次次"考分"的作弄下喪失殆盡.

迷信這種"培優補差"的人,殊不知,高中生考分的"優""差",很大程度上是在高中招生搶奪戰決定的.那些考分的"優生",與其說是"培訓"出來的,不如說是被"搶奪"或被重金收買來的,每年聯考的所謂語文"狀元",有多少是"培訓"出來的如果那些"欽定"的"重點高中"的名校真的有很強的"加工"能力,那麽,何不招收些考分"差生"去"加工"一把呢按說這樣的學生考分上升的空間最大,也是最能顯示名校名師"加工"能耐的.事實上,名校所謂的"加工"能力,更多地體現在搶奪壟斷優質生源上.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