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大全 > 反思範文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一: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麼是乘法分配律,難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所以本堂課我通過口算、讀算式、寫類似算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後由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概念。這是我本堂課唯一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就是把課堂的主體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們都很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可是不足之處頗多。
    一、本課堂我的教學程式是:先讓學生口算,再出示情景圖,根據情景圖上所給的信息列出算式:×25=4×25+2×25並且讓學生說說這兩個算式的含義,然後讓學生讀讀這個算式,然後再讓學生去寫出兩個類似的算式寫完之後再板書幾個同學所寫的算式並選取期中一個同學的算式讓他說說算式的左邊為什麼等於右邊×5=6×5+2×5);而且我還要求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來說,通過剛才的幾道程式,然後再讓同學們去總結這類算式左邊和右邊的特點,得出乘法分配律,最後通過練習鞏固和加深同學們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原以為這樣上會有一個比較好的效果,但是事與願違,在要同學們獨立寫出兩個類似的算式時,發現有小部分同學並不會寫,所以本堂課後面部分上得就不怎麼順暢了。課後向劉司一老師請教得知,原來我的教學程式上出現問題了----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應該是先由老師引導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寫出類似的算式,體驗乘法分配律,最後再通過練習鞏固和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
    二、在要求同學們去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導致同學對乘法分配律特點的認識比較模糊。
    三、在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我只是一筆帶過的把乘法分配律通過課件再展示給學生們看了一遍,沒有反覆強調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導致學生沒有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課堂用語不夠簡潔。


篇二: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繼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之後的新的運算定律,在算術理論中又叫乘法對加法的分配性質,由於它不同於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是單一的運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對學生而言,難度偏大,如何使學生掌握得更好,記得更牢?我想學生自己獲得的知識要比灌輸得來的記得更牢。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在教學過程中有坡度的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體驗中理乘法分配律,從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我是這樣設計:
    一、讓學生從生活實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裡8人負責挖坑和種樹,4人負責抬水和澆樹。重組教材,改變每組的人數,由個25,變為個25更能凸顯出套用乘法分配律後帶來的方便,也為乘法分配律的套用打下伏筆和基礎。並且把“挖坑、種樹”“抬水、澆樹”更改為“挖坑和種樹”“抬水和澆樹”減少了文字對學生理解帶來的困難。
    通過引入解決問題讓學生得到兩個算式。先捉其意義,再突顯其表現的形式。
    如×25其意義就是6個25與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個25再加2個25也就是6個25,它們的表示意義一樣。因此得數也一樣故成等量關係。然後觀察它們之們的形式變化特點,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可以寫成兩個積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數的特點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
    藉助對同一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這是生活中遇到過的,學生能夠理解兩個算式表達的意思,也能順利地解決兩個算式相等的問題。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歷規律探索形成過程。對於探索簡潔分配律的過程價值,絲毫不低於知識的掌握價值。既然是“規律定律”,就是讓學生親歷規律形成的科學過程設計中,不著痕跡的讓學生不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歸納過程中,滲透著從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相對於乘法運算中的其他規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結構是最複雜的,等式變
    形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開放引入的情境,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裡      人負責      ,       人負責       。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學生主動去設計、解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開放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麼共同點的活動中。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當然,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還需做到更式形結合解釋,那就更有利於模型的建立。


篇三: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第七單元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上個學期已經學過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同時這個學期第四單元混合運算中也運用了學過的運算律進行簡便的計算,上課之前,我以為學生對這一部分的知識並不陌生,所以就簡單地設計了複習,回顧學過的運算律,再讓學生髮現運算律在簡便計算中的運用,接著就出示了上課的例題,讓學生從例題中尋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再通過舉例,比較發現乘法分配律並用字母表示出來,基本完成本節課的新授。通過鞏固練習讓學生認識乘法分配律在計算和實際生活問題中的運用。上課之前,我以為學生會跟著我的思路走,會很順利的上完整節課。但上完課,我發現我自己的課堂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總結了一下,我感覺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開始的時候,學生回顧運算律的時候出現了小的問題,讓我有一點束手無策,導致後面的複習題忘記出示,課堂環節被遺漏。
    教學新課的時候,學生的列式不是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我就直接寫出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了,其實這個時候可以用乘法交換律變成我想要的形式,同時,我也在想,知識應該是靈活的,我也應該寫出學生說出的那種形式,因為這是學生自己列出來的式子,他自己肯定能理解的,但課上我的做法就有點急於求成,有點生搬硬套了。
    小組討論的時候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本來我認為這節課學生應該很快地發現等式兩邊的特點的,也能很快地說出它們的共同點的,但上課的時候,小組討論中我發現,學生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發現這些算式的共同點,即使有些同學發現了一些特點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來,課後反思了,我發現自己的問題設計的不好,學生不能明白地知道該從哪裡入手,是比較數字上面的關係,還是觀察式子上的關係,還是看符號上的關係,所以導致學生不知道該怎麼說,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討論之前比較例題中的等式的時候沒有清楚地講到讓學生觀察等式的運算順序,導致學生不會說。另一方面,對於將等式抽象成一個字母表示的式子本身不是什麼難事,但還要講出抽象的過程,對於四年級的學生有一點難度,學生能感覺出來就是這樣寫,但說的有理有據真的很困難。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說出他應該有的想法就很好了,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儘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注意小組討論的程度問題,提出適合學生的、有效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練習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每一題的設計意圖理解清楚,根據題意正確地進行計算,並掌握做題的方法。
    一節課下來發現自己出現了很多很多的問題,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慢慢地減少這樣問題的出現。


篇四: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數學下冊的內容,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習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因此,對於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地感知,對所列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舉例進行驗證……
    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定位在: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通過觀察、類比、歸納、驗證、運用等方法深化和豐富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滲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的套用意識。
    本單元教材的一個鮮明特點是,不再僅僅給出一些數值計算的實例,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規律,而是結合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體會運算定律的現實背景。這樣便於學生依託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比較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運算定律。
    教材提供了這樣一個主體圖:春季里,同學們開展植樹活動,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裡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植樹活動?學生會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分別列出算式,接著通過計算發現,兩個算式可以用“=”連線,即25×=25×4+25×2。我將其首先呈現給學生,目的是結合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體會運算定律的現實背景。
    接著設計“懸念”, 拋出四組題目,把學生引到“兩算式的結果相等”的情況中來。先請學生猜想,而後驗證,再請學生編題,讓每一個學生都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研究中來。在編題過程中,很多學生都交出了正確的“答卷”,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繼續研究的欲望。接著,請同學在生活中尋找驗證的方法,以四人小組為研究單位,學生的思維活動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探究其中的奧秘。小組討論的方式,更促使學生之間進行思維交流,激發學生希望獲得成功的動機。通過實踐、討論,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內化。這樣做,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快樂,自己動手編題、自己動腦探索,從數量關係變化的多次類比中悟出規律,“扶”得少,學生創造得多,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一條規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自主自動,學會了進行合作,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像數學家一樣進行研究、發現!這對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其激勵作用無疑是無比巨大的,而“愛思、多思、會思”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一生受益。縱觀教學過程,學生學得輕鬆,學得主動。
    我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感受到:認真鑽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寶貴資源,會使教材的內涵更有廣度和深度,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本節課的教學較好地貫徹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主動探究,實現親身經歷和體驗
    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學習文本批判、質疑和重新發現的過程,是在具體的情境中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去經歷和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實現和發展過程。本節的教學,我從主題圖入手,引出25×=25×4+25×2。設計的目的是從解決這個問題的兩種算法中,得到乘法結合律的一個實例。接下來,拋出四組題目,把學生引到“兩算式的結果相等”的情況中來。然後讓學生通過驗證方法的可行性,再讓學生舉例驗證方法的普遍性,最後由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發現、歸納總結出乘法分配律。整個過程中,我不是把規律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去感悟發現,使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在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次嚴密的科學發現過程:猜想——驗證——結論——聯繫生活,解決問題。為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多向互動,注重合作與交流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為了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得到發展,教師在本課教學中立足通過師生多向互動,特別是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啟發與補充,來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實現對“乘法分配律”這一運算定律的主動建構。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建構過程,正是學生個人的方法化為共同的學習成果,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生命活力得到發展的過程。
    總之,在本堂課中新的教學理念有所體現,但對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學生雖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練習時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在計算a×時,把算式就錯寫成等於:a×b+c,我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實際運用中,很多人還是忘記分別去乘,這一問題有待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改進和提高。


篇五: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學難點也是重點。這節課的設計。我是從學生的生活問題入手,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買奶茶展開。這節課我力圖將教學生學會知識,變為指導學生會學知識。通過讓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入生活問題,激趣探究
    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大量生動、具體、鮮活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是從身邊的生活中來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首先我創設情景,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這次植樹活動?”。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25=4×25+2×25這個等式。然後請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時利用情景,讓學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為後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供學生獨立探究的機會
    我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你有什麼發現?”。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點點感知,我馬上要求學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使學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測與驗證,形成比較“模糊”的認識。
    三、為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創設了條件
    為了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不是一句空話。在這節課上,我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觀察這一組等式,你能發現其中的奧秘嗎?”。這樣,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測與驗證,辨析與交流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學生。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整個教學過程都採用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我想:只有改變學習方式,才能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名言佳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