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求生存求發展——關於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調查報告
以改革求生存求發展——關於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調查報告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 邱立強
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始建於1983年,是一個以演出二人轉、小品、小戲、民間歌舞為主的全民所有製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也是遼寧省唯一從事民間藝術的表演團體。八十年代中後期,市民間藝術團曾組團參加東三省文藝匯演,囊括所有一等獎;又東渡日本參加國際青年演劇節,取得2金3銀的優異成績,創造了歷史的輝煌。隨著改革開放大潮席捲全國,九十年代末,隨著全國演出市場的低糜,市民間藝術團走入低谷。從2002年開始,他們以改革求生存求發展,全團上下齊心協力勇闖演出市場,年平均商業演出達200餘場,在2004年第二屆中國鐵嶺國際民間藝術節暨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上,市民間藝術團再次取得驕人成績。特別是在2004年遼寧省第六屆藝術節上,其創作、編排、演出的大型秧歌戲《年年歲歲關東謠》獲得優秀劇目獎,實現了鐵嶺市18年來在省藝術節上奪取最高獎項的目標。
一、以政府做後盾
2002年改革前的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共有演職員工147人,體製僵化、隊伍老化、設備陳舊、入不敷出,有80多人處在不開資、交不上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困窘狀態。在蕭條的演藝市場中它就像一艘年久失修的帆船,無力博擊演藝市場的風浪。困難雖大,但市民間藝術團仍然在艱難中前行,他們依靠崔凱、張超、張惠中、喬傑、李春明、逯貴、趙本山、李靜、潘長江等享譽全國的鐵嶺籍創作編導表演人才,把一批思想性強、藝術水準高、有濃鬱遼北地方特色、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推向了全國舞台。2002年,鐵嶺舉辦了首屆國際民間藝術節暨"趙本山杯"小品大賽,民間藝術團在打造"小品之鄉"這張名片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市領導認為民間藝術團是鐵嶺的"鎮市之寶"和"掌上明珠",對其發展給予高度的關註和極大的支持。
市財政在保證民間藝術團每年107萬事業性經費支出的前提下,一次性撥付70萬元,用於補交拖欠多年的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連續兩年撥付40萬元用於設備更新。職工減少了後顧之憂,工作熱情空前高漲,積極投身到劇目創作、排練演出、開發市場等工作中去,藝術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二、向改革要效益
"靠在政府的身上終不是長久之計"。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藝術生產力,市民間藝術團大膽進行了改革。首先,重組表演團體。2002年3月前,全團員工總數為14人,其中退休20人,停薪留職11人,不開資的閒散人員14人,在崗職工102人。根據當時國家政策,由本人申請,經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批準,通過提前退休、提前離崗、放長假、停薪留職四種方式對人員進行分流和重新定位。改革後,能夠勝任演出任務的73名職工重新上崗,其中一級演員3人,二級演員10人,三級學員47人,四級演員13人。其次,改革了用人製度。全團通過綜合考核,打破年齡限製,不拘一格選選聘領導班子成員;通過自由競聘,民眾評議的方式選拔中層領導幹部;通過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的方式確定職工的工作崗位。第三,改革分配製度。他們確立了三個分配標準:一是工資待遇分類。演職人員月出滿勤,享受30%的工資待遇。在出滿勤的基礎上,每月參加演出和排練1至5天享受40%工資待遇,5至10天享受50%工資待遇,10天以上享受60%的工資待遇。行政人員除60%工資外實行崗位津貼,津貼標準為:團長200元,副團長160元,科長130元,普通幹部110元。下崗人員如臨時調用,與上崗人員同等待遇。二是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對少數表演技能優秀、知名度高、貢獻突出的拔尖人才和業務骨幹,實行明星政策。如趙本山雖然不坐班,不頂崗,但每年給團裏創造一定效益,每月享受100%工資待遇。對李靜等知名度較高的演員隻要能按時完成團裏的指令性演出,常年享受60%的工資待遇。對李海、王娟這樣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員,在對外營業性演出時,每場演出補貼200元。對團其他業務骨幹也有一定程度的補貼。對於普通演員,每場演出補貼50元。三是製定獎勵政策。為了開發演出市場,彌補不足經費,他們又製定了對外聯系演出獎勵政策。即,對外聯系演出30場以下者,提取演出收入的10%,聯系演出30場以上者,提取演出收入的20%。這些政策一經執行,職工們熱情高漲,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年平均演出場次達200場,創收30多萬元。
三、靠品牌闖市場
由於市民間藝術團是以創作演出二人轉、小品、小戲為主,根植民間,有著廣闊的演出市場,因此面向農村,面向社會,服務基層和豐富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成為他們的市場定位。而著名笑星趙本山、潘長江等演員更是把鐵嶺這個城市,遼北這個地域乃至鐵嶺市民間藝術團推到全國老百姓的面前。這是個品牌,而品牌是無形資產,它能夠產生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所以依託品牌,擦亮品牌,讓品牌產生更大的效益成了他們的明智選擇。
在平穩完成體製改革後,民間藝術團的每一位員工的觀念都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禮,大家都憋著一股勁要創新排演出最優秀的劇目,想方設法找市場多演出,力爭把"小品之鄉"的牌子,把趙本山的牌子,把民間藝術團的牌子在全國叫響。他們在編演時特別突出了幽默、火爆的東北地方特色,在演出時克服諸多困難,力爭達到最佳的演出效果。一年之中,除了完成公益性演出外,全團演職員工發揚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常年深入到基層和農村演出。在外地演出時,他們有時會連續坐24小時的車,遇到一天有兩場演出,而演出地點又相距很遠時,半夜就要起身。而一旦到達演出現場,上至團長下至十幾歲的小演員都參與到裝台、卸台這樣的重體力工作中,真正做到了愛業敬業。近年來,隨著電視劇《劉老根》在全國的播出,二人轉吸引了南方的一些觀眾,市民間藝術團的影響也不斷擴大,他們的足跡踏遍山東、江蘇、陝西、山西、河南等幾個省,所到之處,民眾們都爭相傳告:"較大城市的劇團來了,趙本山的劇團來了!"演職員們受到極大的鼓舞,更加盡心盡力地把節目演好,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讓鐵嶺民間藝術團的牌子更響更亮。
四、靠發展出成績
為了讓市民間藝術團真正融入市場經濟當中去,他們沒有原地踏步等飯吃,而是積極走出去搶飯吃。對於演出市場的開發,他們主要採取三種方法:一是主動找個體演出經紀人和演出公司聯系,建立長期互惠的關系,為雙方演出提供市場。二是同市內五家骨幹企業聯姻,在各種大型慶典演出時為企業冠名。三是尋找長期贊助夥伴。這條"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路子使得他們的年商業演出的場次由改革前的130場攀升到200場,效益十分顯著。
培育演出市場是走出去的前提,要走好還要依靠優秀的業務隊伍。市民間藝術團十分註重演藝人才的培訓,想方設法從各種渠道調入優秀人才,破格提拔業務骨幹,對台柱子每月加發200元工資,同時還為那些有發展潛力的演員創造成名的機會。這些行之有效的留才措施,加上靈活的演出體製,實現了他們"出精品,現人才,增效益"的目標。
在改革的同時,他們也不斷地研究新問題,提出新思路。例如,現有在崗人員中,有不能從事演出工作的大齡演職員28人,既佔編製,又佔經費,影響新人的及時補充,他們對這部分人員擬採取提前離崗退養的方式,繼續減輕壓力,激發活力;"一團一校,以團帶校"的藝術事業單位的體製設定和管理方式雖已實行,但效果不明顯。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綜合利用人才資源和物質資源,擬採取"團校統一"的運行方式,即領導班子統一、師資力量統一、訓練場地和教學場所統一、財務管理統一;為繁榮創作,政府已酌定設立文藝創作發展基金,以每年利息作為發展創作的獎金;為增加資金來源,準備將現存的鬆散的、動態的、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文企聯姻的情勢繼續拓展,爭取實現緊湊的、長期穩定的社會資助來源;對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也將向"演員分紅製"邁進。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 邱立強
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始建於1983年,是一個以演出二人轉、小品、小戲、民間歌舞為主的全民所有製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也是遼寧省唯一從事民間藝術的表演團體。八十年代中後期,市民間藝術團曾組團參加東三省文藝匯演,囊括所有一等獎;又東渡日本參加國際青年演劇節,取得2金3銀的優異成績,創造了歷史的輝煌。隨著改革開放大潮席捲全國,九十年代末,隨著全國演出市場的低糜,市民間藝術團走入低谷。從2002年開始,他們以改革求生存求發展,全團上下齊心協力勇闖演出市場,年平均商業演出達200餘場,在2004年第二屆中國鐵嶺國際民間藝術節暨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上,市民間藝術團再次取得驕人成績。特別是在2004年遼寧省第六屆藝術節上,其創作、編排、演出的大型秧歌戲《年年歲歲關東謠》獲得優秀劇目獎,實現了鐵嶺市18年來在省藝術節上奪取最高獎項的目標。
一、以政府做後盾
2002年改革前的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共有演職員工147人,體製僵化、隊伍老化、設備陳舊、入不敷出,有80多人處在不開資、交不上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困窘狀態。在蕭條的演藝市場中它就像一艘年久失修的帆船,無力博擊演藝市場的風浪。困難雖大,但市民間藝術團仍然在艱難中前行,他們依靠崔凱、張超、張惠中、喬傑、李春明、逯貴、趙本山、李靜、潘長江等享譽全國的鐵嶺籍創作編導表演人才,把一批思想性強、藝術水準高、有濃鬱遼北地方特色、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推向了全國舞台。2002年,鐵嶺舉辦了首屆國際民間藝術節暨"趙本山杯"小品大賽,民間藝術團在打造"小品之鄉"這張名片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市領導認為民間藝術團是鐵嶺的"鎮市之寶"和"掌上明珠",對其發展給予高度的關註和極大的支持。
市財政在保證民間藝術團每年107萬事業性經費支出的前提下,一次性撥付70萬元,用於補交拖欠多年的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連續兩年撥付40萬元用於設備更新。職工減少了後顧之憂,工作熱情空前高漲,積極投身到劇目創作、排練演出、開發市場等工作中去,藝術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二、向改革要效益
"靠在政府的身上終不是長久之計"。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藝術生產力,市民間藝術團大膽進行了改革。首先,重組表演團體。2002年3月前,全團員工總數為14人,其中退休20人,停薪留職11人,不開資的閒散人員14人,在崗職工102人。根據當時國家政策,由本人申請,經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批準,通過提前退休、提前離崗、放長假、停薪留職四種方式對人員進行分流和重新定位。改革後,能夠勝任演出任務的73名職工重新上崗,其中一級演員3人,二級演員10人,三級學員47人,四級演員13人。其次,改革了用人製度。全團通過綜合考核,打破年齡限製,不拘一格選選聘領導班子成員;通過自由競聘,民眾評議的方式選拔中層領導幹部;通過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的方式確定職工的工作崗位。第三,改革分配製度。他們確立了三個分配標準:一是工資待遇分類。演職人員月出滿勤,享受30%的工資待遇。在出滿勤的基礎上,每月參加演出和排練1至5天享受40%工資待遇,5至10天享受50%工資待遇,10天以上享受60%的工資待遇。行政人員除60%工資外實行崗位津貼,津貼標準為:團長200元,副團長160元,科長130元,普通幹部110元。下崗人員如臨時調用,與上崗人員同等待遇。二是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對少數表演技能優秀、知名度高、貢獻突出的拔尖人才和業務骨幹,實行明星政策。如趙本山雖然不坐班,不頂崗,但每年給團裏創造一定效益,每月享受100%工資待遇。對李靜等知名度較高的演員隻要能按時完成團裏的指令性演出,常年享受60%的工資待遇。對李海、王娟這樣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員,在對外營業性演出時,每場演出補貼200元。對團其他業務骨幹也有一定程度的補貼。對於普通演員,每場演出補貼50元。三是製定獎勵政策。為了開發演出市場,彌補不足經費,他們又製定了對外聯系演出獎勵政策。即,對外聯系演出30場以下者,提取演出收入的10%,聯系演出30場以上者,提取演出收入的20%。這些政策一經執行,職工們熱情高漲,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年平均演出場次達200場,創收30多萬元。
三、靠品牌闖市場
由於市民間藝術團是以創作演出二人轉、小品、小戲為主,根植民間,有著廣闊的演出市場,因此面向農村,面向社會,服務基層和豐富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成為他們的市場定位。而著名笑星趙本山、潘長江等演員更是把鐵嶺這個城市,遼北這個地域乃至鐵嶺市民間藝術團推到全國老百姓的面前。這是個品牌,而品牌是無形資產,它能夠產生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所以依託品牌,擦亮品牌,讓品牌產生更大的效益成了他們的明智選擇。
在平穩完成體製改革後,民間藝術團的每一位員工的觀念都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禮,大家都憋著一股勁要創新排演出最優秀的劇目,想方設法找市場多演出,力爭把"小品之鄉"的牌子,把趙本山的牌子,把民間藝術團的牌子在全國叫響。他們在編演時特別突出了幽默、火爆的東北地方特色,在演出時克服諸多困難,力爭達到最佳的演出效果。一年之中,除了完成公益性演出外,全團演職員工發揚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常年深入到基層和農村演出。在外地演出時,他們有時會連續坐24小時的車,遇到一天有兩場演出,而演出地點又相距很遠時,半夜就要起身。而一旦到達演出現場,上至團長下至十幾歲的小演員都參與到裝台、卸台這樣的重體力工作中,真正做到了愛業敬業。近年來,隨著電視劇《劉老根》在全國的播出,二人轉吸引了南方的一些觀眾,市民間藝術團的影響也不斷擴大,他們的足跡踏遍山東、江蘇、陝西、山西、河南等幾個省,所到之處,民眾們都爭相傳告:"較大城市的劇團來了,趙本山的劇團來了!"演職員們受到極大的鼓舞,更加盡心盡力地把節目演好,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讓鐵嶺民間藝術團的牌子更響更亮。
四、靠發展出成績
為了讓市民間藝術團真正融入市場經濟當中去,他們沒有原地踏步等飯吃,而是積極走出去搶飯吃。對於演出市場的開發,他們主要採取三種方法:一是主動找個體演出經紀人和演出公司聯系,建立長期互惠的關系,為雙方演出提供市場。二是同市內五家骨幹企業聯姻,在各種大型慶典演出時為企業冠名。三是尋找長期贊助夥伴。這條"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路子使得他們的年商業演出的場次由改革前的130場攀升到200場,效益十分顯著。
培育演出市場是走出去的前提,要走好還要依靠優秀的業務隊伍。市民間藝術團十分註重演藝人才的培訓,想方設法從各種渠道調入優秀人才,破格提拔業務骨幹,對台柱子每月加發200元工資,同時還為那些有發展潛力的演員創造成名的機會。這些行之有效的留才措施,加上靈活的演出體製,實現了他們"出精品,現人才,增效益"的目標。
在改革的同時,他們也不斷地研究新問題,提出新思路。例如,現有在崗人員中,有不能從事演出工作的大齡演職員28人,既佔編製,又佔經費,影響新人的及時補充,他們對這部分人員擬採取提前離崗退養的方式,繼續減輕壓力,激發活力;"一團一校,以團帶校"的藝術事業單位的體製設定和管理方式雖已實行,但效果不明顯。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綜合利用人才資源和物質資源,擬採取"團校統一"的運行方式,即領導班子統一、師資力量統一、訓練場地和教學場所統一、財務管理統一;為繁榮創作,政府已酌定設立文藝創作發展基金,以每年利息作為發展創作的獎金;為增加資金來源,準備將現存的鬆散的、動態的、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文企聯姻的情勢繼續拓展,爭取實現緊湊的、長期穩定的社會資助來源;對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也將向"演員分紅製"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