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 調查報告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之就業心理調查報告


      調查結果: 大學生: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
“面對今年的就業情勢您打算怎麽辦”,選擇“自己創業”的大學生僅有2.6%。近日,一份剛剛出爐的《2005年大學生擇業狀況及心態調查報告》顯示,創業仍不是大學生的主流選擇。
該調查是由廣東省高等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和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套用研究中心聯手進行的,調查對象是從2004年年底廣東省教育廳舉辦的9場招聘會現場隨機抽取的2659名大學生,該調查報告是迄今為止廣東最權威、最全面的一份關於大學生就業的報告文本。
創業:想的多做的少
仔細分析資料,記者發現,認為“創業可以嘗試”的大學生比率高達62.2%。但認為“可行”的隻有28.2%,而認為“非常可行”的僅為5.8%。在“面對今年的就業情勢您打算怎麽辦”的問題中,選擇自己創業的大學生僅為2.6%,表明大學生選擇創業較為審慎。
雖然有研究就業問題的學者認為,現在的創業大環境對大學畢業生愈來愈有利。從2002年起,鼓勵和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的相關政策不斷出台;同時社會上也啓動了創業激勵機製和創業教育,各類創業大賽競相舉辦,也有不少大學生認為就業找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有創業的條件,當然會選擇出來“搏一搏”,但是從普遍意義上看,創業仍不是大學生的主流選擇。“這是因為大學生剛剛走出校園,創業資金缺乏,社會經驗不足。”一招聘單位的老總這樣分析,大學生創業的大環境仍不夠成熟,各種措施仍不能夠配套完善,啓動資金不足,註冊、稅收的繁雜,使一些創業者望而卻步。“現在的大學生都很精明,很實際。”有教育專家認為,每當他們作出重要選擇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間進行“風險評估”,不會光憑一腔熱情,盲目行動。“富於冒險精神,但更註重腳踏實地的表現,讓人感覺在越發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大學生的心態也漸漸地成熟起來了。”
62.6%大學生認為:創業最缺乏資金
本次調查顯示,在“你認為大學生創業缺乏的因素”中,首選“經濟基礎”的佔62.6%,首選實踐經驗的佔25%,選擇政策支持和網路關系的佔11.6%。可見“經濟基礎”、“實踐經驗”、“政策支持”是困擾畢業生創業的三大難題。“這表明,大學的創業教育欠缺,創業教育還未納入大學教育體系,畢業生創業意識和基本功十分缺乏,政府對畢業生的創業行為的有效支持和幫助體系還未建立,鼓勵畢業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執行還不到位。”廣東省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一位研究人員認為,地方工商、稅務部門的優惠政策實施細則遲遲未能出台,因此大學生雖然在心理上認同創業,但創業行為審慎。
同時,資料也顯示,打算自主創業的非應屆生比例達到13.3%,約是應屆生2.6%比例的5倍多,差異巨大。報告分析認為,這是由於缺乏實踐經驗、經濟基礎、人際網路關系等因素,才使得應屆生選擇自己創業的比例遠遠低於非應屆生。
分析報告建議,在高校應該開展自主創業方面系統的教育、訓練,以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和貭素。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將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結合,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創造飯碗”。
不管就業還是創業職業規劃才是關鍵
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對“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認同率高達80.9%。但是報告認為,大學生應該正確認識這種觀念,不是隨便找個單位倉促就業了事,而是應該通過在所在單位的實踐積累經驗,盡快調整自己的期望值,給自己的將來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識地積累經驗,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課餘活動調查報告 ·08年調查報告 ·旅遊調查報告 ·白色污染調查報告

·人力資源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會計學專業調查報告 ·白領調查報告


有專家建議,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該側重於引導畢業生做好職業規劃工作。同時,職業規劃應該從大學低年級做起,使大學生可以在大學求學期間調整自己的學習和實踐。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近年來人們普遍關註的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需要政府、用人單位、學校和大學生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解決。依我看,除了政府要想方設法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以外,從學校和學生方面考慮,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是必不可少的兩條。 高校必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高校應當及時捕捉社會需求信息,適時調整專業及專業方向,調整教學計畫,盡可能多地開設社會急需的課程,淘汰那些不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課程。為了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目前應當特別註意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大學生在為人處世、實踐操作、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來,用人單位越來越多地希望招聘有兩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應當說,這種用人要求是無可指責的。用人單位就是“用人”的單位,不是第二大學,培養人才不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盡管人才可以在這裏得到鍛煉,獲得成長機會。因而,高校應當創造條件,讓大學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實踐的鍛煉。這需要對長期以來實行的固定學製進行改革,實行彈性學製,允許大學生延長大學修讀時間,鼓勵並創造大學生勤工助學、半工半讀,甚至工作一定時間以後繼續修讀學業。這種改革是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滿足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工作經歷要求的唯一辦法。
大學生自身必須轉變就業觀念,適當降低就業期望值。有了足夠的就業崗位並不能就可以說消滅了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就業崗位的增多,並不一定會帶來大學生就業率的相應提高。就目前情況看,並不是沒有足夠的崗位供大學生佔據,而是大學生對就業崗位的期望值過高,不甘心於屈就於某些工作崗位。應當說,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最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這無論如何都是不能令人高興的。但是,大學生自己也必須意識到,今天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再像從前的畢業生那樣,把自己當作社會的精英了。2003年,我國高等學校招生人數已經達到380萬,2004年將突破420萬,而1998年全國高校招生人數隻有108萬,20年幾年前恢復聯考製度之初,全國每年僅招收20多萬大學生。按照國際通行標準,高等學校毛入學率達到15%即屬於大眾化高等教育,而我國高等學校毛入學率已經達到17%。這表明,中國今天已經進入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適逢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大學生,除了主動調整知識結構,學習和掌握必要的應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條是在努力尋找理想的就業崗位的同時,主動說服自己,適當降低就業崗位期望值。如果一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不妨講些策略,來個“先就業,後擇業”。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之就業心理調查報告@名言佳句大全